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45|回复: 9

执着人生喜乐多

发表于 2015-11-19 22:10:0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执着人生喜乐多
    116日早上,笔者有幸听了《济源日报》总编苗秋闹老师的一堂课。 苗老师讲的题目是《掌图时代的大众摄影》,其间苗老师和大家分享了他对新闻、摄影工作的执着之情,听后让我感受颇多。
    苗老师学的是化学专业,典型的理工科。毕业之后被分配到人民医院工作。在那个时代,他能看到的报纸只有《焦作日报》,《河南日报》、《人民日报》只有领导们才能接触到。出于对文字工作的热爱,他工作之余就爱写一些稿子。下班后,他就骑自行车,把写好的自认为不错的稿子送到济源广播站。别小看只有两间房的广播站,它可是当时济源唯一家媒体单位。“大爷,我写的稿子”,他把稿子小心翼翼的递了过去。“噢,送稿子来了”,广播站的老大爷,把老花镜往上一抬。“嗯,放这吧,一会给你播出去”。得到这句话,他更舍不得走了。就推着自行车往有大喇叭的线杆下一放,蹲在路边期盼自己稿子被播出去。每次都是听完,才意犹未尽、美滋滋的回家去。有了同事给封的“通讯员”后,他更有兴致了,慢慢的他也开始尝试向外面投一些稿子。偶然的一次机会,他写的关于济源旧社会习俗的《冥婚》在《焦作日报》被刊登了出去。这一下让他成了人民医院茶余饭后的轰动人物。讲到这里,苗老师仿佛又穿越到了那个时代,脸上喜悦之情更是油然而生。
正是苗老师对新闻工作的执着,1991年,济源日报创刊后,他被调到济源日报担任通讯干事。二十几年来,苗老师凭着它对新闻工作的执着,获得了无数荣誉,如今的他已是济源日报总编辑、高级记者,新华社、人民日报签约摄影师。
但更让我触动的,不是苗老师取得的成就,而是他背着照相机、装着采访本,跋山涉水、起早贪黑背后的那种执着。即使磕破了腿,被人揪着衣服领子扔了出去,只要能拍摄到了自己作品的那种执着。执着人生喜乐多,如果工作上我们有苗老师那份执着,工作对我们而言就不再是负担,带给我们的将是更多的无悔的快乐!


                                     扬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9 22:11:01 | 查看全部

千里之外

千里之外
   “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沉默年代或许不该太遥远的相爱……”,这是费玉清的《千里之外》,每当音乐响起,我便知道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她传来了信息,这是我的手机铃声,也是我们独有的爱情方式。
   高中相识大学相恋。我不知道是不是高中时期,我们无数个不经意间回头的瞬间,才造就了此时此刻的缘分。那时的我很是调皮,总是逃课,早上总是到的很晚,然后在门口被班主任训斥一顿,青少年时期的叛逆似乎在高中的某一个时刻无限的爆发出来。而那时的她却很是安静,早上总是第一个到教室,晚上很晚才离开,学习只能用刻苦来形容。那时我们之间的话还不是很多,高考结束她以十二分的分差和北大失之交臂,却被武汉大学阴差阳错的录取,然而她的表现却让我诧异,似乎一切云淡风轻。
    上大学后我们便确定了恋爱关系,一个在武汉,一个在西安,打电话成了每天的必修课。武汉距西安将近两千里地,总是要攒上半年的积蓄,那时真的很困难,总是坐最便宜的火车,从没有买过卧铺,都是硬座,甚至有时候是站票,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真的就像《平凡之路》中写的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除了从为数不多的生活费中抽出一部分。为了攒钱我在麦当劳做起了兼职,她也在武汉做起了家教,那时的她没有买不完的衣服,也没有用不完的化妆品,也没有很多的电影可以看。可那时我们谁都没有觉得累,反而觉得很快乐,很享受这个过程。我们一起到过很多地方,在西安我们逛遍了古都西安大大小小的景点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古城墙等,在武汉也逛遍了武汉长江等大大小小的景点。西安和武汉成为了我们除了家乡之外再熟悉不过的城市。
    现在还好,我工作了,她在学校保研了,日子过得没有过去那样辛苦,可是坐火车已然习惯了硬座,依然每次都要跨过武汉长江大桥,路过黄鹤楼和户部巷,长江有一种特有的壮阔,我无法言喻。我想这样的日子总要结束,不会太远,但我想我会怀念的,怀念那时的我们,怀念那段甜美的日子。(王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9 22:11:53 | 查看全部
老宅
前些时回家,趁空闲期间去了趟老宅,虽然老宅离我们现在居住的新家不是很远,但是平常却很少有人去,可我每次回家总要过去看看。
伴着回忆不知不觉地走到了去往老宅的小巷。一路上还是过去的景象,只是物是人非,使我忽然想起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的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盖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天气已渐入初冬,路边枯干的枝叶更为的厚重,显得村庄更加的荒凉。
空气中的寒意让我不经意的打了个寒颤,裹紧大衣,在这条幽长的小巷中不由得加快了脚步,门口青石板上长出了茸茸的一层青苔,古朴的大门上,一只大蜘蛛正在悠闲地爬来爬去,推开大门,熟悉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眼前的一切已不是当年的光景,院子里的台阶上,一棵棵小草,慢慢的冒了出来,屋顶的瓦片摇摇欲坠,一株株的野草在屋顶上肆意生长。没错,这就是老宅,我从小成长的地方,承载了不知几代人的悲欢离合。
     站在院子中间,紧闭双眼,呼吸着熟悉的气息,回忆着屋顶上的袅袅炊烟,仿佛又看见了我爬在门口的青石板上认真地写着作业的情景。从我记事起,我就生活在这里,爷爷的爷爷也生活在这里。我还清晰地记得东房门口的那个灶台,每天清晨,母亲就在那里生火,搭锅,做饭,父亲測在挑着水桶担水,喂猪,然后站在猪圈旁乐呵呵的傻笑,年长的姐姐正在机杼上吱吱呀呀的织布,灵活的梭子在她的手中飞舞着。当时的姐姐在我眼中就像是又会魔法又漂亮的七仙女。紧挨着老宅后面是一座小山,父亲为了节省资源和空间,就在那里挖了个窑洞,这里面住着我最好的伙伴,我家唯一值钱的财产---老黄牛,每到星期六星期天,我就背着书包,赶着去山坡上放牛。吃完热腾腾的饭,我背着母亲缝制的书包去上学,那个书包现在我还依旧珍藏着,浅灰色的麻布,一颗红色的五角星,密密的针脚,古朴的样式,却是我珍贵的记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宅伴随着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中学和大学时代。如今工作和生活在外地,常年不在家,但是对于老宅的感情却铭心刻骨。
   我抬头望了望这历尽沧桑的宅子,穿越历史的变迁,她依然静静的伫立在这里,就像一位慈爱的母亲在等待她远行的游子归来。我不觉有些伤感,或许将来我只有在脑海中才可以见到我亲切的老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9 22:12:17 | 查看全部

初冬的思绪

初冬的思绪
    推开初冬紧扣的门夹,瞬间便思潮涌动。拂拭着大地的跌宕起伏,我悄悄地打开心窗,独倚阳台,让天水相接的远方惦念着草蔓弥疏的惬意与驻足。
渐渐地,我发现这个时节是有思绪的,它会像储物柜般储藏着许久的心事,然而它更像一个“听风者”,听着琐碎,脸上依旧挂着微笑。终于明白,它并非不懂,只是心无旁骛,专注于生活的自然,落叶归根、平淡无奇,如此循环往复着;也有人说,这是个多彩的季节,山峦、落叶、乡间、踩踏,此起彼伏,吵遍了一世繁华。
午间,还想出行,转眼间却下起了雨,高空的太阳迎击着滴滴答答的雨声,人们惊奇地发现它是不可思议的。于是,更多的人们出来了,相互嬉笑婉娱,陶乐其中。这是一场及时雨,瞬间敲响了呐喊的音符,雨是上天的使者,滴落到马路上洗染了尘土的执拗,滴落到田地里捧起勃勃昂扬的姿态,滴落在山谷间朦胧氤氲,叮呤窜起,书写着沉思。
微恙的寒风里,如同马路上快速行驶的车辆一样,任谁也没有在意,一不小心,便落叶满地,一步一个脚印,三步一个春秋。偶然间,静谧如约而至,悄悄地带走了那份凄凉,触动心弦的那一刻,思绪隽永而出,迎着斜阳与潮湿的空气,浸染风华,周而复始,恬静辄思,认真地拨弄琴弦。
终于,到了村间,大街小巷里,三五成群,不知谁家的小狗摇着尾巴慵懒地躺在墙角的干燥处。到了下班的时候,人们踩踏着月亮初升的光亮返回归家的路程。在城市的一角,汽车的鸣笛声,地摊上的吆喝声,不远处大妈们跳舞的节奏声,还有那个卖书籍老爷爷的翻书声,此时交织成了一首流光溢彩的旋律,铿锵有力地凿开沉闷的心迹,仿佛它在诉说着一个和谐的故事,月亮和大地在静静地聆听。也许,在某个角落里,也有人在认真地聆听着......
在最美好的年华里,时间驻足,快乐驻足,深思驻足,惦念亦然驻足。有人说,初冬应是个祝福的季节,因为天气逐渐变冷了,我们牵挂着的和牵挂着我们的家人、亲戚、朋友都成了对象,那份孜孜不倦的澄明,庄稼、果实甚至割弃的草蔓就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最好祝福。当然,许多人是不会吝啬的,于是,手机的一端瞬间填补了久违的心事,几句简单的话语,几声淡淡的交谈,几许思念的倾诉,划破千里的距离,在初冬的思绪里装进了感动、收获与雨落无声。
站在初冬的景色里,我们便无法置身事外。有人奋勇前行,它只是意境和路过罢了,终究还是要前行的;有人欣然接受,因为这是大自然的恩赐,路过就要认真地度过;有人却停下了脚步,因为他们总是在用心欣赏,一叶知帆,激扬迸发,故而倍感幸福。
然而,我觉得,无论站在任何角度,生活都是一种历练。如同这初冬的景象,总有人怀旧,总有人喜欢,总有人带着一份感悟奋然前行。
                                     (锌业五厂:李小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9 22:12:41 | 查看全部

夜雨情

夜雨情
连续几天的阴雨天,让出行变成了大问题。看着窗外的雨势,想着路上那拥堵的车流,准备出门的我真是倍感头疼。“要不你坐公交车去吧?既省心又方便。”爸爸建议道。公交车?想来毕业至今都没有坐过公交车了,我都差点忘了还有这交通工具呢。要不,今天试试吧。   
车上人不多,安静的有些冷清,我却有些许忐忑。如今的公交车早已“改头换面”,已不是我熟悉的模样。毫不夸张地说,以前的我可是个“活地图”,只要你说出从哪里到哪里,我就能立即告诉你从什么站坐几路车到哪个站下车,而现在可就不敢大话了。我盯着车窗外的行车路线,仔细听着到站播报,生怕错过了下车点。
回来的时候又是这趟车,相较于来时的焦灼,回程就显得有些惬意。温暖的车厢使得车窗内的玻璃上腾起薄薄的水雾,我忍不住伸手在上面画了一张大大的笑脸。许是温差有些大,笑脸很快变得模糊,笔触的两端慢慢地延伸出蜿蜒的“泪痕”。看着这有些不伦不类的笑脸,干脆伸手将这薄雾抹了去,仔细去看那车窗外的风景。
透过玻璃上的斑驳水迹,层层树影在雨雾中渲染出一块块的墨绿和秋黄,像顽皮的稚儿随性地泼墨画卷,却又浸染出别样的浓情诗意。公交车飞快地穿过新桥,看着河面泛起的层层水雾,穿过重重雨幕,我这才惊觉,这个城市的变化太大了,不曾想这市区之内竟也有此妙景!收回思绪,车内又是另一种氛围。不同于雨中的静寂,满满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嘈杂的吵闹声挤满了小小的车厢,过完周末上学去的学生,购物晚归的爷爷奶奶,下班回家的年轻人,说不完的话题,看不完的热闹。我站在角落默默听着司机大叔吆喝着刚上车的乘客,“咱这的人真是奇怪,上车就是不爱往后走,都喜欢堵在门口,赶紧的,都往后走走!”“师傅,这不是人太多挤不动嘛,咱这车平时都这么挤吗?”一年轻小伙搭话。“怎么会,这不是周末吗,正赶着学生上学,还是下雨天,人才这么多,平时要是也有这么多人就好了。”司机大叔又乐呵起来了。也许是这个雨夜让我多愁善感,也许是这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让我感动,我突然喜欢上了这种生动的感觉。
而雨中的夜似乎也来的格外快,伴随着夜幕降临的我也到站了。此时,我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心情大好,便也不着急回家了,于是,踏雨夜行,看着这个城市的灯火阑珊,感受着它的夜雨情怀。想起曾有谁说过,“天气有点凉,月亮还在,城市很安静,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只差一碗热乎乎的羊肉汤了。”                                                
                                                            (刘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9 22:13:07 | 查看全部

我的先祖是韩愈

我的先祖是韩愈
    在童年的记忆里,父亲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都要和伯父到思礼镇张村祭拜先祖,回来后告诉我们老祖宗叫“韩文公”,是唐代一个比较有影响的人物。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是我上学时代读的最熟悉的一首七言绝句,他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韩文公愈。
童年记忆中的韩愈,是从家父口中得知;求知阶段认识韩愈,是读过他写的诗和词;近距离聆听韩愈,是在2013年农历十月初一张村韩氏宗祠家庙会上。正堂上,树立一尊“韩文公”铜像,族长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韩家先辈的治国、理家之道。“我先辈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三岁而孤,虽孤贫却刻苦好学;二十岁赴长安考进士,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拜读韩愈,是在2015年农历十月初一宗祠家庙会上;族长们通过查找历史资料、采访韩愈后裔、召开家族复兴会等方式,重新修订了《韩氏家谱》。该书120余页,从公元前678年(今山西省河津市万全之间)的祖师爷韩万公开始追述,到公元768年河南孟州的韩愈,再到公元1509年由孟州徒居济源的我们;有韩万公像、韩文公像,昌黎堂匾额、韩氏图腾族徽、堂号、族玺;有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到孟州韩园祭拜韩愈的题词和照片。
传承韩愈思想,就是要学习他坚韧不拔、逆境而上、敢于直言的精神。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三十六岁后,任监察御史,五十岁后,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先祖韩愈与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曾巩、欧阳修、王安石合称为唐宋八大家.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他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别开生面,创建了一个新的诗坛、诗歌流派。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利用星期天公休时间,我把1995年和2015年编写的《韩氏家谱》拿出来认真阅读,学习,对祖先韩愈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了解,他的坚韧不拔、逆境而上、敢于直言、发奋攻读、教育后代等思想和精神,感人至深,是我们的传家宝,值得我们后代借鉴学习。
我的先辈是韩愈,我要学习他的精神、读懂他的思想、传承他的文化,让韩愈精神代代相传。
                             韩升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9 22:13:28 | 查看全部

暖暖的秋夜

暖暖的秋夜
    霜降,一场秋雨如期而至,这场雨使这晚秋的季节更加寒凉,不过这对于农人来说,下的正是时候,小麦刚刚种下,正需要一场透雨浇灌。
雨在傍晚时分开始落下,零星的雨点滴在地上,立即被干渴的土地吸走,留下一团湿湿的痕迹。隔壁的李叔端着碗缩了缩身子说道:“这雨下得真好,玉米已晒干入仓,小麦也刚刚种下,这真是一场及时雨。”
“就是,这雨下的真好。只是这场秋雨过后,天气就更凉了。”有人附和着说。
“走了,再停一会衣服都淋湿了。”一句话说过,人们都各自散去,消失在茫茫雨夜中。顷刻间热闹的街上立即寂静下来,更显出暮秋的萧条与沉寂,雨沙沙下着,雨点落得已有点急了。                                    
回到家中,因已吃过晚饭,时间尚早,觉得无聊,就和衣而卧,躺在床上,心情清净的听窗外雨声。沙沙沙,雨滴落在窗外邻家的葡萄藤上,就像春蚕咬着桑叶的声音。一阵风刮来,一股凉意透过窗户吹向我,顿时,觉得脸上凉飕飕的,我下意识的掖了掖被角,尽管和衣而卧。妻子见状,柔声问道:“凉不?要么关上窗户吧?”说完一脸柔情的望着我。
“关上吧,怪冷的。”我轻声说道。妻子起身,走到窗前,我见她打了个寒颤。她轻轻关上窗户,还顺手拉上窗帘。她穿了一身粉红色的紧身秋衣,在柔和的灯光下,露出杨柳般的身姿,走过就像春风拂柳,很是好看,一股暖暖的幸福爬上我的心头。她又重新躺下时,我感觉到一丝凉意袭向我。雨声变小了,因为关上了窗户,雨声被玻璃隔开了。
“明天我去地里捡豆芽吧?隔壁婶婶就捡了满满一盆,豆芽胖胖的,嫩嫩的,比卖的好吃多了。”妻子说完看着我。她总是这样,什么事都要经过我的同意。“你去吧,记着多加件衣服,天冷了,要注意保暖。那可是绿色、环保、无污染的食品。”我停了停又说到:“捡多了,咱就去卖,我骑着车在前面吆喝,你管卖,说不定还能发一笔小财呢。”我笑着说。妻子听后看我一眼娇嗔的说:“要去,你去,我不去”。两团红晕飞上她的脸颊,我又笑了起来。窗外的雨声又大了,砸到房后那家的遮阳棚上,叮咣叮咣的响。客厅内,儿子在看电视,传来情意绵绵的歌声。
雨越下越大,已听到雨水从房檐上流下的声音了,流到地上,哗哗的响。秋收刚完,小麦已种,这场透雨过后,小麦就要齐刷刷的冒尖了,我心里想到。我抬头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已是十点钟了,妻子看着我柔柔的说:“睡吧,明天还上班呢。记着,明天穿厚一点,那件外套我已给你找出来了,放在那里。路上小心,雨天路滑。”妻子不放心的叮嘱道,她还用手指了指放在沙发上的外套,那是一件黑色的夹层秋装。说罢我脱去衣服,安心睡去。
秋雨未停,窗外雨声淅淅沥沥,我在这静静的秋夜,听着雨声,暖暖入睡。



                                            (郭建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9 22:13:51 | 查看全部

父亲

父亲
老妈总说老爸是个倔老头,多大年龄了做事说话还总是直来直去,有时还会得罪人。
儿时,父亲是高大的。那时,我们姐弟仨会一起吊在父亲的肩膀上,父亲总会微笑着挺直了腰身。这几年,父亲牙齿掉的快没了,腰还弯了,走起路来都是小心翼翼,总感觉一不小心就会跌倒。虽然不常常回家,但我会经常记住父亲的笑脸。
儿时,父亲是严肃的。小时候,淘气挨打是家常便饭,母亲打的多了都记不起来,但父亲总共打过我三次,印象最深刻应该是因为做作业的那件事。那年初中的暑假,父亲一次催促我做作业。我口头答应着,心里却在想,我得先做一个能放在书桌上的书箱,书箱上有门,这样的话放在学校里书就很少丢了。想得到某些东西的的动力是巨大的。有了这种想法以后的几天,我把书本扔到一边,找木板、锯子、凿子、合页、钉子。白天做,晚上还加班。一连做了好几天,终于做成了。我关上房门,点了一根找来的香烟,学着大人的样子吐着烟圈,满意的欣赏着自己的杰作,想象着拿到学校看到同学们惊讶的表情。正在这时,父亲像风一样的打开房门,抱起我的书箱就摔在地上,然后朝着我的屁股上就是噼里啪啦一堆打。看着辛辛苦苦的作品瞬间变的支离破碎,那个时候就特别不理解,为什么大人一直逼着孩子们学习那枯燥的书本知识。直到长大成人,才知道有文化和没文化的道路不一样的,前途不一样,视野不一样,等自己也当了父亲才明白了父亲那时心情。
在学习和生活上,父亲对我们是有求必应的。父亲在离家两三千里的大兴安岭上班,每年只能回家一次。回家时都会记得我们的礼品。小学时候的成语词典,初中时的洪恩英语录音磁带,都是他在路过北京时专门去给我买的礼物,那时都是同学们特羡慕的东西,所以我就会说对同学说,我的父亲许诺是绝对能实现的。上中学的那年冬天,我把该交的学费给丢了,有同学就建议去拿着刀子去劫其他的同学。父亲知道后,从抽屉里取出四十块钱,放到我手上,语重心长的对我说,记住,人再穷也不能干坏事,去吧,把学费交上。要知道那时候的四十块钱可是他一个月的工资。没犹豫,也没有告诉母亲,这就是我亲爱的父亲,也是我人生的导师。
弹指一挥,我也当了父亲。离家虽然有点远,牵挂却没有距离。记住父亲的好,记住母亲的好,感恩才有幸福的明天。(杨中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9 22:19:37 | 查看全部
    
谢谢屈老师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9 22:20:18 | 查看全部
执着人生喜乐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