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校园里,常能听见路过的男、女生不经意地从嘴里冒出“我去”、“你妹呀”、“劳资”......等所谓的“高频词”,没有一丝觉得不妥的表情。有时候我禁不住拦下他(她)问:“你觉得你刚才说的语言美吗?是哪个老师教的?你觉得是有教养的人该说的吗?”被拦的学生通常会不好意思地吐吐舌头,一溜烟地跑了,大抵知道那样的口头禅是不美也无教养的体现。
前两天,刚看到刘杨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题目叫:语言的教养,笔者深感认同。
文中介绍台湾的两位有影响力的人——钱复、白先勇,在讲座中所展现的文字功底和语言教养给作者的感悟。钱复(1935年2月17日-),字君复,浙江省杭州市人,为中华民国前外交部长、监察院长。现任国泰世华银行董事,国泰慈善基金会董事长。虽西装领带,但说的每个字清晰准确,语言极为得体,每个词都用得一丝不苟。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回族,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生于广西桂林。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2008年获聘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荣誉院长职务,2009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白先生的身份是留美作家,却身着长衫,在演讲中一直忧虑中文的语言教养,在走下坡路。
文章建议:要想体现中文语言的教养,每个人要从发声的方式、咬字归音、气息吐纳、清晰准确等方面严格要求。
个人认为,一个言语得体的人就是有教养的人,千万不要随便被网络语言和粗俗语言侮辱了读书人的斯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