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72|回复: 0

《论语》是孔门的传记

发表于 2015-11-23 13:19:5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论语》是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们编辑的记录孔子及其部分主要弟子日常言行的一部书,后来被奉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但是,怎样给这部书定性或者说归类呢?古代文献分“四部”,它被归入了经部。但这显然不是科学的归类。实际上,人们基本上都是把它看作哲学著作的,或许也有人认为它是政治学著作。
我认为,这些说法都是经不起推敲的。从体例上看,《论语》是很独特的。它跟史书、诸子都不一样。左史记事,右史记言。《论语》既不是单纯的记事,也不是单纯的记言,它是既记事,又记言。更为重要的是,它所记的事基本都不是历史事件,而是日常生活情景;它所记的言,也没有明确的主题,基本上是生活随感。其他诸子著作,比如《老子》、《庄子》、《荀子》,都有比较明确的主题,论证、阐述理论时都讲究逻辑性,都提出了各自比较完整而有新意的理论体系。这些东西,《论语》都不具备。同为儒家经典的《孟子》,跟它也有明显的不同,《孟子》的主体部分是孟轲的政治学论著,它有思想体系、有比较完密的逻辑论证,它是孟子有计划的著作。
相比之下,《论语》比较接近后代的笔记。它是以孔子集团的主要人物为纪录对象,记事,也记言。所记之事、之言,看不出什么有完整的理论系统。按照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说法,孔子应答弟子、时人以及弟子之间相互说的话、辗转从孔子那里听来的话,当时孔子弟子各有所记。孔子去世之后,弟子门人就把各自的记录拿出来,辑录到一起,这才成了《论语》一书。
孔子集团的性质相当复杂,它兼有教学团体、职业团体、政治团体、思想团体等多重性质。弟子中也是人各有志,有人志在协助君王治理国家、造福万民,有人只是为了造福一方百姓,有的是为了宣扬礼乐,有的为了探求事物的道理,有的向往诗意的生活。显然,孔子是许可弟子们拥有各自不同的志向理想的。要给这样一个集团的少数成员、凭着各自的兴趣爱好记录下来、凑到一起的东西进行定性,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应该明白:它是在孔子去世之后完成的。也就是说,它的编辑成书,很可能主要目的是为了缅怀先师的风采。换言之,这书的主要意图在于刻画孔子这个人。不然,普通弟子从学三年,孔门又教授多种学科,听课笔记不可能只有这么一点点。我推测,《论语》应该是从若干弟子的记录中经过筛选编辑起来的,筛选的标准就是:能够生动地展示孔子及其主要弟子风采的言行。
孔子重视《诗经》教学,重视文学,他的弟子中不乏“斐然成章”者。从现存的《论语》文本看,他们也确实在十分有限的篇幅里,很好地给孔子及其主要弟子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他们的形象不是苍白的,即使只有片言只语,一两个生活细节,也往往能给后世的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主要人物孔子,有思想,有感情,有学问,时而风趣诙谐,时而正襟危坐,时而娓娓而道,时而厉声斥责。《论语》中的孔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真实可信的人,是一个可亲可爱又可敬的人。孔门弟子在编辑《论语》的时候,应该是饱含感情的。感情加上文采,就使得《论语》这部书具有了浓厚的文艺色彩。
孔子生前虽然可能整理过不少前人的著作,但是他自己是“述而不作”主义者,因此并没有留下能够系统地反映他的思想理论的著作。而作为一个在当时就很有影响、在后代影响巨大的学派的创始人,他不可能没有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因此,后代的研究者都不满足于只给他一个教育家的头衔,一定得给他一个思想家的头衔。这样一来,《论语》中的片言只语就如同出土的陶片,都成了研究、复原孔子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线索和证据。这种研究日积月累的结果,就将它的编辑者的原意和文本的文学性给掩盖了,淹没了。
《论语》记录的是言,有孔子回答弟子问题的,有孔子自言自语的,有师徒一起谈话的;也是行,他们登山,临水,娱乐,周游列国,会见诸侯;但是,它更是记人的,孔子,颜回、子路、子贡等等主要弟子,还有一些诸侯士大夫,各具形貌,各有性情。《论语》实在是孔门的一部传记。简练,却生动、丰富,还不缺乏生活细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