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44|回复: 0

《艺术中的精神》之卡斯比特的序

发表于 2015-11-23 13:20:1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康定斯基的经典著作《艺术中的精神》国内已经有几个版本了。
  很难说那个版本在最好,就此版而言,翻译很到位,且文笔优雅,但诚如一些朋友所说,其语言文气过重,带有一点古文的风韵,我们这代人读惯了大白话,一时觉得有点隔。
  
  但该书最大的亮点却是序言。
  
  可以说这篇序,让这本上个世纪的经典著作重新焕发了活力,也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和学习这本经典。
  
  此文开篇就提出“康定斯基的《艺术中的精神》 (Concerning The spiritual In Art ) 一书问世已近一个世纪,今日旧作新读,意义何在?
  有历史的意义,更有现实的意义。历史上,本书影响现代艺术百年,振聋发聩,惠泽深远;现实中,艺术面临与康定斯基时代同样的窘境,“内在生命”脆弱,“内在驱力”匮乏,精神内涵阙如。”
  
  内在与外在一直是艺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整个艺术的发展也是围绕着外在的展现,向着内在的表达,再向着从外在物本身寻求突破,这样呈螺旋形前进态势。
  
  而今天,我们在这个螺旋的态势中处于什么位置呢?
  
  是以外在为主导还是更重视内在的表现?很难有谁能说得清。
  
  文中提到,在物质主义横行的年代,康定斯基借《艺术中的精神》叹惜, 物质主义如噩梦般横行多年,掌控心灵,把人类生活卷入邪恶、无聊的玩乐旋涡。今日重温其言,我们更当叹惜,今人非但未从物质主义中警醒,物质主义噩梦反而深入艺术和社会的肌骨,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康定斯基把印象派艺术 看做物质主义艺术的集大成者,可叹他还未有机会一睹今天的波普派艺术(Pop Art)。
  
  但换个角度,今天兴起的各种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其对内在思想和驱动力的表达,远远大于了物质化的表达形式。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不再纠结如物化表达形式或技巧的追求。大有人人都可成为艺术家的趋势。
  
  曾如卡斯比特所述,今天“最为严重的莫过于艺术信念的缺失。”康定斯基相信,色彩可传达情感,心灵的生活必能通过物化媒质传达,所以艺术家看似信手几笔,实应饱含胸臆。这种信念,今日已遭遗弃。今日的艺术,追求的是不懈的物质化和媒体化;今日的作品,已经沦为商品。
  
  但这说得还不够严重,很多今日的作品连商品都算不上。商品必须有其价值,并在交换中实现。而这些作品,只是“艺术家”哗众取宠的噱头。
  
  在艺术泛大众化的今天,并不是要阻止人人成为艺术家这股趋势,这也是阻止不了的。也没有必要将艺术阶级化,圈子化。但在这场每个人都能成为艺术家的这个革命契机中,坚持必要的艺术信念,必要的艺术理念的思考却是不可或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