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二十四史”中有两种《唐书》,一是刘昫编撰的《旧唐书》,一是欧阳修、宋祁编撰的《新唐书》。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早在五代时期的后晋天福五年(940),赵莹、张昭远、贾纬等人就已奉石敬瑭之命修撰唐史,到后晋开运二年(945)完成。当时一般宰相都要监修国史,书成之时刘昫正位列宰相,所以他自然就成了该书的署名撰者了。而这种《唐书》仅流传了一百年左右,就遭到了厄运。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北宋朝廷认为刘昫的《唐书》芜杂不精,于是命曾公亮等搜访材料准备重修。重修过程中,宋祁和欧阳修等先后加入。这部《唐书》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撰成,开始“布书于天下”。于是当时社会上就流行着两种《唐书》,为了表示区别,在北宋时期就已开始将欧阳修、宋祁编撰的《唐书》称为《新唐书》,而将刘昫编撰的《唐书》称为《旧唐书》了。由于欧阳修当时在文坛上的地位很高,所以社会上的人也就自然多喜欢读《新唐书》,该书的刻印也就自然多一些。这样一来,署名刘昫所编的《唐书》遂逐渐散佚。至明朝初年,甚至想找一本完整的《旧唐书》都很不容易了。于是明朝嘉靖年间,开始有人加以搜集、整理、校对,于嘉靖十七年(1538)重新刊行。到清朝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旧唐书》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
《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同是“二十四史”中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历史的两部史书。
北宋统一中国后,就着手编撰五代时期的历史。早在建隆年间,范质就在五代时期各朝实录的基础上整理编撰成《五代通录》。开宝六年(973)四月,宋太祖诏令编纂官修《五代史》。薛居正以宰相监修,参加人员有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刘兼、李穆、李九龄等,至次年闰十月书成,前后费时不足二十个月。因其记载了中原地区相继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政权的历史,所以该书又名《梁唐晋汉周书》。由于该书主要依据五代时期的实录,又加上成书时间仓促,所以其内容多有烦琐失实之处。北宋中期,欧阳修在编撰《新唐书》时,便开始着手收集有关五代时期的史料,打算独自重新编撰。经过大约十八年的时间,终于编撰成《五代史记》一书,为了与此前官修《五代史》相区别,时人将前者称为《旧五代史》,而将欧阳修的《五代史记》称为《新五代史》。北宋时期,新、旧《五代史》并行。金朝章宗时期曾下令天下学者专用《新五代史》,科举考试也依《新五代史》。此后,《旧五代史》遂不被人所注意,至明朝,只在宫廷中尚藏有此书。所以,明朝修《永乐大典》时方得以收入该书。清朝乾隆时期编撰《四库全书》时,始终没有找到原书的刻本。后来邵晋涵等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用《册府元龟》等书中引用的《旧五代史》的史文作为补充,并注明补充之文的出处,并用其他史籍、类书、文集等进行考订,恢复了原书面貌的十之八九。乾隆四十年(1775),遂将其作为《四库全书》之一缮写进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旧五代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