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01|回复: 1

[转载] 自胜者强——专访书法家温彦国先生

发表于 2015-11-23 14:30:4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记者:温先生,欧阳中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和书法家,他精通翰律文赋和京剧艺术,文章道德为人所尊。你是怎么认识和拜生先为师的?
  温彦国:最早是1984年,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欧阳中石先生去中国书法函授大学讲课的消息,恰好周日可以去听课,先生渊博的学识和大家风范让我折服、敬仰。此后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中石先生的学生。到1987年我如愿考取了首都师范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先生的书法专业,继而又读了以先生为尊师的书法专业研究生课程。20多年来拜入师门在侧学习,庆幸之极,可就是我驽钝不聪,学得很不好,有负师恩。
  记者:你书房里挂着中石先生题写的“无法岂能有章”是对你的教诲吧,你是如何把它应用到实践当中的?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温彦国:“无法岂能有章”这幅字,是先生1987年专门为我学习书法题写的。一天下午我拿着临习的一摞作业到先生家求教,先生逐一看过后,对我说了一句话:“用手写的。”我当时不解,随即先生拿过一张纸写下了“无法岂能有章”给我。过了好久,我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苦心,可谓“笔笔有出处,字字有来源”,用心揣摩,用脑理解,才能行笔有法,成字于规。
  章法是一幅作品的全部,笔法、结构、行间、布白、虚实、浓淡、体势、气韵都是为它服务的,没有这些方面严格规范和法则,就没有了标准和规矩,更谈不上好作品。我现在依然严格按老师的要求认真学习。“无法岂能有章”这句话内涵深远,学书如此,做人也是如此。
  记者:你与中石先生有20多年的师生之情,中石先生教学严谨,你心目中的中石先生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温彦国:我心目中的先生是一位道德文章为我素仰,正气耿介、动为规范的“师表”。他从小就教的老师全是非常了不起的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大学者、大教授、大艺术家。诸如:在文学、史学和哲学方面有汤用彤、冯友兰、金岳霖、张岱年、郑昕、贺麟、向达、季羡林、王宪钧、汪奠基、邓广铭、沈有鼎、周礼全、任继愈等先生;在诗、词、曲、赋方面有:崔复瑷、顾谦、顾随、张伯驹等先生;在书画、戏剧、艺术方面有武岩法师、吴玉如、齐白石、奚啸伯等先生。他跟这样一批饱学耆儒的中国学术界、艺术界的泰门、名师学习、受教,足享裨益。人们说:“先生国学底子很厚,艺术造诣极深,在诸多领域富有建树”,正是如此。启功先生曾写《中石四绝》诗赞曰:“三管齐挥书画诗,丹青之外见奇思,郑虔应逊今贤博,檀板轻敲乐句时。”
  先生声望彰隆,但不为“名”所动,不以“家”自居,每日为来访者答疑、解惑,乐此不疲,极端认真。可谓“有日无间”。只要是于国于人有益的事情先生总是“有始无终”地去做,绝不计名利,。他总认为自己是个教书匠,教书是他的本分,写字更是他这个本分的自然。他的经历,无论顺逆,都宠辱不惊,超越了现实功利。前几天中国美术馆为他和沈鹏先生举办了一个当代大家邀请展,先生惶恐,遂吟句咏怀:“大家难副意惶惶,头上加冠不敢当,如坐冰毯寒欲堕,青衫懒散系名缰”。
  记者:你眼中的中石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书法家?
  温彦国:我认为先生是个工于学问,严于做人,忙于教学,勤于育人的多学科学者。书法家不是他的全部,就此而言,先生主张写字必须“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把书法置于文化背景之中,视文化为书法的源头活水。离开文化背景,离开优良传统的继承,都不能叫做书法,因为书法是中国文化、文字特有的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先生认为书法艺术监管是个人的事,但是它有个共同的社会要求。先生就书法家的责任,将前面四句话扩展为:“作字可识,点画生姿。行文载道,启动情思。书文相映,焕人心义,承前无愧,不负来时”。先生正如是也。
  记者:你对中石先生如此感恩,他在你做人、做事、做学问等方面有哪些影响?
  温彦国:先生的思想和教育,的确在我学书、做人、做事、做学问等方面给了我直接的影响,在我成长和工作的岁月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先生对我的教育严直如父,当时还觉得有点吃不消,但每次承教过后,使我感到好像自己的灵魂得到了一次净化。先生的话如仪如度,铭刻心中。
  先生告诫我:在学书方面:“要作字务须知笔、知纸、知墨、更须知点画,知使转、知势、知能、知神、知韵、知章、知化、知度。当然文心如道,切时如需,则可以为书矣”。“练是重复自己的错误,学是把别人的化为自己的,孰赚孰赔不目了然”。在做人方面:要“以德养品”;“惟德为馨”;“白雪阳春期和者,高山流水感知音,浮名最误求真趣,但得通灵入道心”。在做事方面要“定分寸,知进退”;“细参玄机”;“分寸求宜”。在做学问方面:“作字旨在行文,故必须在文上大下力气,学须贯东西,博古今,务求实学,万勿浮光掠影,表于外,则万勿抢先,殊不知适,见其不足也”。“用智慧和学问争取时间”。父母般的关怀,乃我之大幸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3 14:31:09 | 查看全部
  记者:书品与人品,相对来讲,人品是先决条件,你是如何看待书品与人品关系的?
  温彦国:《新唐书》上说:“唐穆宗问柳公权,什么是最好的用笔法,柳曰:“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这一论断,承袭了“书为心画”之说,揭示了人品和书品的关系,强调了人品的极端重要性。我认为,作为一个学书人,重视道德品质修养,做一个书品、人品俱高的人是社会的需要、艺术的需要。品高而书雅,人正则字工,可谓“字如其人”。社会强调善书必品高,其作品才能为世所珍。大节有亏,道德败坏的人,纵能写一笔好字,也不值得称赞。正如宋代苏轼所说:“古之论书者,兼论其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千百年来这一主张,已成为人们衡量书家的一把尺子。德才兼优的人,其书法作品因德高而赢得更高声誉;失节败德者,连其作品也往往遭人唾弃。可见人品贵于书品。
  记者:书法在你心中有多重位置?你觉得一个书法家应该如何理解“书法”二字?
  温彦国:至于位置我没有做过衡量,因为,我学习书法纯属爱好。对“书法”二字的理解,我认为,“书”是写,是一个动词,是一个动作;“法”是这个动作的要求、标准和规矩,“书之法”。有了这个法就有了标准,有了规矩。一幅书法作品的好坏,首先要求你是不是笔有出处,字有来源,强调的是法的重要性,没有了法也就没有了艺术。因此,老师告诫我 “无法岂能有章”。
  记者: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你为何能耐住性子做学问?不随波逐流?
  温彦国:读书、学习、做学问是我的追求,因为我上学的时候正是“文化大革命”,该念的书都没有念,所以学习在我心中成了重要的内容,为此我给自己室铭署写了“为学是务”,以把学习作为自己终身的要务。更重要的是受中石老师的教诲,一切从学中来,会、能、智、聪、容、德、礼、仁、品、义均由学之所致。没有学问就等于没有脑子,书法艺术对作者的要求是,必须从心性文采方面加以熏陶,方能焕采生辉。书法是文化的结晶,它的生命全在文化上,学书必学文化,成了重中之重。有了综合性文化的修养,才能体现书法艺术的高雅,才能为社会需要而服务。
  记者:请介绍一下你的作品特点,在以后的书法旅途中,你有什么打算和想法?
  温彦国:我的作品,没有什么可炫耀的。只是在临帖上下了不少功夫而已,特别是欧阳询的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皇甫君碑》、《虞恭公碑》、《化度寺碑》、《房彦谦碑》等各不相同,必须掌握严格的笔法和规范的结构才能写像。而后,还得从对临到背临,最后必须能够意临才行。先生要求:“只要能够做到在理解记忆中临摹,以贴为师,力求学养,书到文心,以文化书,日有所学,日有所进,忘记自我,必会自有进境。我还需要老老实实,规规矩矩临习古贤法书,工工整整,仔仔细细研摹今印名贴,尊师得道,见贤思齐,法古师今,学而时习。我认为,作为一名中国书法文化艺术的践行者,必须要对我国优秀历史文化和文明的继承和发扬,有着高度的责任担当才是。坚持以《老子》“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的明智论理,充分认识自我,否定自我,勤奋自我,修养自我,努力做一名好学生。(本文原载于《中华名流》杂志2006.1专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