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45|回复: 3

[转载] 专访于丹:在秉持一团真气里 学会随缘

发表于 2015-11-23 15:19:5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于丹新著《有梦不觉人生寒》,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7月版

  新华网北京7月20日电(记者 王志艳)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道歉”成为关键词。在木兰研究会的施压下,贾玲为自己在小品中改编花木兰的故事道歉。中道协抨击《道士下山》有损道家形象要求电影停映、陈凯歌道歉。先不论事件中的是与非、名人被消费因素,什么才是这个时代真正需要的文化,我们又该以怎样的姿态与传统对话,才是背后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为著名的传统文化传播学者,于丹带来新书《有梦不觉人生寒》,也带来她的看法,相较于声色俱厉的批判,于丹认为更重要的是建立、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我们是可以去重新解读历史的,前提是你真了解它,了解之后才有尊重,尊重之后才有阐发。”
  19日下午,周末的北京酷热难当,国家图书馆典籍馆里人头攒动,比原定时间晚了十五分钟,于丹带着惯有的笑容出现在新书沙龙现场,一袭浅色的水墨风格连身长裙应和着活动的氛围。主持人调侃,初读这本书觉得于丹“没有进步”,因为和之前出的“没有区别”,细读之下才感十年间于丹没有改变的“是一种对生活的淡定,和作为女性对社会的敏锐观察”。
  新书沙龙的主题是“我们的十年”,自2006年登上百家讲坛进入公众视野,十年翩然而逝。十年间于丹面对着各种灯光,也接纳了各种“不得已”。对于国学所谓“冷热”的探讨,于丹淡然以对,她不期待这种应流淌于血脉中的学问“过热”或“消沉”。
  “国学,应是中国人自己的生活方式”,于丹如是说。
  谈起“十年”,于丹也不禁感慨,“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十年还能有几个呢?确实不多了。”人很难不面对“中年之惑”,“惑”不单是困境,也许还是对人生的升级感悟。“中年是离角色最近,离自我最远的时候,用最有承受力的年华进行着角色人生的挑战。”这是于丹对“中年”的理解。她坦言,这十年大时代在变,每个人的生活也在变,这个时代发生很多东西都在超乎想象。“我们在好与坏之间忙碌,究竟在做角色还是在做自己呢?”
  在《有梦不觉人生寒》这本书里,人到中年的于丹试图探索大众理解国学的新形式,拾来生活里的一些片段,用已有之学、所历之事提醒读者不忘初心,也藉此开解自己获得身心安顿。
  “人在事上磨,不是要圆滑到伪善,而是在秉持一团真气里,学会随缘。”这句新书的题记是于丹概括的人生观,用简单化解复杂,以天真应对老练,不妨也可看做是她十年国学路上的心灵写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3 15:20:43 | 查看全部
 

  【与于丹对话实录】

  谈国学传播流变:新媒体让国学生态变得活跃

  新华网:为什么会用“有梦不觉人生寒”做书名,您认为人生的“寒”是什么?
  于丹:“无迹方知流光逝,有梦不觉人生寒”,这是我自己特别喜欢的一联诗。时光在我们的日子里流过去,往往人生活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程序都是重复的。是什么让我们每一个人与众不同,是什么让我们终于成为不可复制的自我,其实是关于未来的梦想,是他对于生活充满诚意和勇敢的态度,所以只要有梦想,不管你前方遇到什么样的坎坷,起码还是有温暖憧憬。我们的梦想在年轻的时候都很勇敢,然而丰满的理想遇到骨感的现实,便会遍体鳞伤,历经千疮百孔之后,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人生的寒,就是梦想的代价。

  新华网:这本书被定义为“于丹回归国学”,为什么会用“回归”这个词?
  于丹:对于我来讲,以前在路上,现在也在路上。对于一个人来讲,走得再远总是要归来的,只是说在什么时候。实际上中国的文化也是这个概念,现在的中国一只手拉着传统、一只手拉着全球化。传统是血脉,就是我们的回归;全球化是我们的未来,那是一种出发。有时候对一个民族的文化来讲,回归和出发是同时完成的。从这个大时代的背景下说,我觉得中国的文化在回归的路途中。

  新华网:这十年您似乎也于国学的发展起落相伴相生,由《百家讲坛》带动的国学热潮不复当年的火热,国学真的式微了么?
  于丹:我不这样认为,同样我也不认同国学应该有“热潮”或是“衰败”,国学应该是一种血脉中的学问,我不期待他“过热”或“消沉”。就像冯友兰先生所说:哲学不是使人成为某种人的学问,而是使人做为人而成为人。中国人的“观念哲学”即所谓的“国学”很接近冯友兰说的概念。做为人而成为人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弄明白血脉中的这个学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不应该有冷有热,热到大家趋之若骛,都当成一个职业,也不应该冷到子孙将其抛弃。大众传媒是在用不同的方式传播着国学,现在的微信公众号、朋友圈里有大量关于国学的内容流传着,不是说电视上的国学讲座少了就代表他沉寂了,新媒体的出现会让他一直存在着。

  新华网:十年前的观众和现在的观众有什么变化?
  于丹:现在的观众不再是一个人云亦云被动的接收者,而是变成主动的参与者,大量的网友自己也变成信息的发布者去发表他们的见解,倡导他们的生活方式,其中不乏对于国学激烈的辩论,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国学的生态变得活跃起来了,这是一件好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3 15:21:02 | 查看全部
  解芜杂世相:“语言粗鄙”是时代进步付出的一些代价

  新华网:这套书分为“真善美”系列,最先出版的是“求真卷”,您理解的“真”有哪些含义?
  于丹:我是一名老师,从自己做一名师范学生的时候就听我的老师总重复陶行知先生的一段话:教书的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念书的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几乎是做教师的一个默契,教人真诚和充满勇气的活在这个世界中,做一个真自我,这应该是我们的一个价值追求。小的时候我们觉得真是最容易的,而善和美需要人生的修行。但是越长大越发现,有很多美通过钱堆砌就能够得到,有一些善里面包含着伪善,“真”其实是生命里面最最难以企及的一个境界,坚持“真”需要更大的勇气与担当,“真”在人的一生中其实是一种修炼,从天之本真,到最后生命坚持的求真,这一路走过来并不容易。说真话、办点真事儿,我现在既然还是一名老师,我就要把“真”坚持下去。

  新华网:之前在您谈诗词、说昆曲等作品中能感受到中国的语言之美,但反观当下的社会语言尤其网络语言充斥很多粗鄙与戾气,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现象?
  于丹:确实如此,中国是一个有诗词传统的国度,中国古人对于文字的运用、意象的提炼、格律的跌宕、境界的空灵,那种优美、悠扬给人带来的通透是多么的独特。像朱自清所形容的,连江南的农民说话都带着烟水气,那个时代其实离我们并不久远。看到现在那么多粗鄙的语言流行,我也非常无奈,但我也会坦然的面对他,因为任何一个时代的进步都要付出一些代价。人在曲折的时候会有更多的表达方式,特别是现在的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他们的一套语言体系,很颠覆。但我更希望他们在表达叛逆的同时不要丢了中国优美的语言文字传统。现在中小学课本中关于国学的内容在逐步加大很丰富,诗词这种传统还是应该从小学生开始培养,虽然现在有这样那样令人无奈的现象,但我对未来回归于传统还是抱有希望的。

  新华网:您常提倡一种“风雅”的生活状态,现代人面对重重现实压力,追慕风雅是否会显得“矫情”?
  于丹:风雅从来不是要求所有人都要去顺从的一种潮流,什么事情一旦变成一种潮流就不是内心坚持的方向了。如果有人不喜欢,就不用附庸这种风雅,不可强求。我并不觉得外在的生活压力大、过得比较贫寒的人就不能够风雅,“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一个内在决定外在状态的事情。

  新华网:在书中您感慨要“归于平淡”,但同时也说“至少年轻时,还要曾经绚烂”,这个“绚烂”是否指还是要去追求获得世俗的成功?
  于丹:一个人总是希望年轻时就成功他就不会走向真正的无功利的生命绚烂,其实绚烂是一种本乎诚意、为他的理想所做的尝试,真正的绚烂是对生命的坚持,年轻的时候我犯错了、挨打了、摔倒了再爬起来我不丢人,但你年轻时都没有这种磕碰,你人到中年时再经历坎坷的话修复起来就不如年轻时那么容易了。成长比成功要重要得多,成功从来都不是年轻的境界,很多人想获得那种一夜暴富的成功,指望二、三十岁就做一个上市公司的总裁,这个设定是不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3 15:21:57 | 查看全部
 品生活所悟:幸福感没有标准,但获得幸福的能力因人而异
  新华网:面对中年人生的各种角色,繁多的社会头衔,您如何让自己身心安顿?
于丹:其实很多头衔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别人说给你加上就加上了,我真正认可的其实并不多。固然有无奈的,但就像这本书的调子“平淡是真”,我没有那么大的精力对所有社会力量去解释、辩解,我就好好的做自己,活得真实、坦然。老师是我的本职,每周我都会在北师上我该上的课,做好自己的事情。
    新华网:您说曾幸福感是您评价生活状态的标准。人到中年,您对于幸福的标准或感悟是什么?
  于丹:幸福感是没有标准的,根据每个人的生活因人而异。近几年有一个词叫“小确幸”——小小的可以确认的幸福。一个人可能没办法总去谈论宏大的东西,可能中午吃了一顿满意的饭、花很少的钱买到一条很喜欢的裙子,或者陪孩子郊游回来收获了很多东西……一杯茶、一首歌都是“小确幸”。幸福感虽没有标准,但获得幸福的能力因人而异。孔子曾想去搬去偏远的九夷,弟子拦住他说:陋,如之何?孔子淡淡的答: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真君子有简陋一说么?君子有一种活色生香的生活能力,到一个地方就能让一方情趣盎然。现代人应该去不断提升自己的幸福力才会不断有幸福感。

  新华网:在书中您写到一些与孩子的相处,最近有一部热剧《虎妈猫爸》探讨的是中国式家庭教育这个话题,您是“虎妈”还是“猫妈”?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于丹:我特别不喜欢当下的一种价值判断方式就是“贴标签”,每个家庭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不能以模式化或标签的方式定义,世界不会简单到只有两个选择。这种思维太简单粗暴了,这样的选择题在今天是一种误导。生活是千姿百态的,每一个家庭的教育模式更是如此,不要去复制别人或简单的贴标签,每个父母只要根据你孩子的个性,探索一种同步成长的方式,愿意多陪陪他,一起读书,愿意听他说话,而不是只听大人的教训,那么家家都能找到属于他们家的教育模式。
    新华网:您的孩子有诗词方面的天分么?
  于丹:我不认为诗词是需要天分的,他不像音乐、绘画、数字可能需要天分,喜不喜欢、读不读他每个家庭里都可以有这样一个气氛,这取决于每个家庭有没有这样的熏陶。我常建议父母不要把孩子一个人关起来背多少诗那多无聊,不妨多进行亲子阅读,和孩子一起读诗,家庭里的话题不经意间都能围绕这个,气氛就起来了。

  新华网:请推荐几本比较通俗的国学或传统文化入门读物。
  于丹:首先推荐李泽厚《论语精读》,我喜欢李先生那种饱含个人情感温度的对历史的阐述,他的阐述方式很大程度影响到了我。
  另外推荐《钱逊讲<论语>》,钱逊先生将散落在不同章节同主题比如谈论“治学”“仁义”“忠勇”的内容联结到一起。站在现代的角度,带着自己的角度和判断去读论语,这对现代读者是很好的选择。
  《唐诗三百首》家里还是要必备一本,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诗本身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
  还要推荐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苏东坡传》。《生活的艺术》是一本谈中国人的英文书,当年在美国的畅销书榜连续两年占据榜首,今天读来仍然趣味盎然。他当年评价美国人过分守时、过分在乎成功,而今天这几乎成了中国人经历的写照。读《苏东坡传》则是看一个中国人一脸浩然气的人格是怎么涵养而成的。
  最后推荐陈丹青老师整理的《木心文学回忆录》,木心先生用五年的时间讲了中外的文学史和文化史,陈丹青老师整理得这么有色彩有温度,我常常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来。这也是我带着青年教师做读书会时读的书,我想会有许多人喜欢他。
(新华悦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