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38|回复: 1

[深圳新闻] 九三学社召开研讨会解读法治精神与规则意识

发表于 2015-11-27 12:46:5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untitled.png
  在所有的力中,有一种力是我们必须永远顺从、紧抓不放,这根绳索是金的和神圣的,这就是一个国家的公法。
  
  ——柏拉图《理想国》
  
  高风疏叶带霜落,一雁寒声背水来。11月17日至18日,地处关中平原的西安,群贤毕至、一朝争鸣。九三学社中央法治精神与规则意识研讨会在这里举行。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丛斌来了,九三学社中央和省市级组织思想建设研究中心负责人来了,围绕这一主题撰写论文的作者也来了。大家带着深邃的思考,带着闪烁的智慧,进行思想碰撞、相互启发提高。
  
  规则意识与契约精神的心解读
  
  究竟什么是规则意识?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串触目惊心的数字。公安部交管局公布2014年交通事故多发、死亡人数集中的153公里10个路段,共发生1203起交通事故,死亡451人,每10公里就有78起交通事故发生,30人死亡。规则意识淡漠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规则,就是准则、规范。它是社会持久有序运转的机制保障。规则意识, 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 是自觉认同并自愿遵守规则的稳定心理状态。”丛斌说。“规则首先是人们进行生产实践、利益交换分配、精神交流与分享中自发形成共同遵守的习俗和经验原则;其次是阶级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政治团体与君主为其统治的社会臣民制定的法律法规,被统治者不得不遵守的原则;最后是民主社会中居于金字塔顶端的管理者通过规范对下级进行科层管理的原则。”九三学社社员、三亚学院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宏海从历史发展角度对“规则意识”进行归纳梳理。
  
  “培养规则意识的困境”、“弘扬法治精神的理性逻辑与实践机制”、“让诚实守信成为我们的生活态度”、“使‘明规则’战胜‘潜规则’”“契约精神的文化内涵”……学者们就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我国在其社会发展过程中,因特殊的社会发展背景,形成了不同社会文化。这是培育公民法治精神和规则意识面对的复杂社会环境。九三学社社员、湘潭公路桥梁建设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高周游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人口大量流动,以家族血缘为基础的传统熟人社会,逐步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城市生人社会转变。熟人社会的解体,让那些习惯于按圈子规则行事的人,被带入陌生环境、与陌生人交往,遵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需要遵守的通行规则。生人社会的存在,让规则意识和法治精神的培育更难”。
  
  在陌生人社会,交易各方必须严格按照大家都遵守的正式规则办事,规则之治适应的正是陌生人社会的发展需要。与此同时,与中国传统熟人社会相适应的社会治理模式以及这种社会治理模式相伴而生的“潜规则”文化却并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平稳过渡。九三学社邵阳市委主委晏丽君认为:“潜规则破坏了正式规则的可预见性和可期待性并且必然导致正式规则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如果正式规则在实践中被高高挂起,没有实际执行力,而潜规则盛行却以实证的方式有力地证明它的执行力。如果一个社会诚实守规者获得不利结果,而投机耍滑的人依靠潜规则却获得大量利益,怎么可能还有人愿意遵守正式规则呢?”
  
  在“潜规则”盛行情况下,要想除弊振衰,就必须让“明规则”硬起来。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罗敏认为:“制度建设要科学。在制度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制定新制度,完善已有制度,废止不适用制度,更要注重不同制度之间的协调,不打架不抵消。制度执行要严肃。制度一经形成,就严格遵守,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让‘明规则’畅通无阻、让‘潜规则’不再风光。”
  
  法治中国的“源头活水”
  
  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神农尝遍百草的奉献、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子产铸刑鼎的公正,都为我国古代道德与法律的确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九三学社社员、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教授林乐芬带来了古代大学者许衡“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故事:《元史》记载,许衡曾经过河阳,路人纷纷去摘路边无主的梨来吃,唯独许衡安坐在梨树下,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何不吃梨,许衡说:“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路人讲:“世乱,此无主。”许衡答道“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别人丢失的,只要有一丝一毫不符合礼义也不应该接受。这种坚守,是规则意识一种朴素表达。林乐芬认为:“规则意识可理解为规则的意识化,是个人对法律关系、道德规范等外在规则的一种自我遵从。”
  
  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本思想是为政之本,传承传统文化精华,就必须注重以人为本。法治国家的实质标准在于民众是否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法治观念和浓厚的人文精神,如果没有人文精神对法治的支撑,法治就只剩下一张空洞的“外壳”。九三学社重庆市委渝北区委主委袁野认为,“在建设依法治国方略中,‘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最根本的是要从法治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依法去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权益”。古代中国是一个契约社会。契约本身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古代,“契”既指一种协议过程,又指一种协议结果。《说文》曾写道:“契,大约也”。所谓“大约“是指邦国之间的一种盟约。九三学社社员、内江师范学院讲师孔花认为:“契约的特色是民主,是基于双方(或者多方)主体地位平等对话、协商和意见的一致,可以充分体现民主的本质与特性。由于契约是双方的合意,相对一方会自觉遵从契约的约定,因为内容本身是其真实意思的表达,符合其自身的愿望和利益要求。契约双方在契约的维系下保持持续、稳定的协作关系,从而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近日,恒大足球“赢得比赛,失信天下”的新闻引起舆论热议。决赛当晚,恒大队未征得赞助商东风日产同意,擅自将胸前球衣“东风日产启辰T70”广告,更换为“恒大人寿”,这一违约行为引起轩然大波,让皇冠掉色,折射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部分企业和个人契约精神与诚信意识的缺失。
  
  诚实守信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内涵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更是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的道德基础。古代教育大家孔子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信”是一个人立身之本,如果没有诚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强调要“言而有信”,认为只有“信”,才能得到他人“信任”。九三学社社员、余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孙明霞建议:“要建立诚信机制,如必要的规章制度和赏罚,加强对‘诚实守信’者的奖励、褒扬和对‘失信’者的惩罚手段与贬斥;建立各种形式的诚信档案,及时把个人、企业、团体的诚信与失信记录公诸于世;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形成浓厚的‘诚实守信’氛围”。
  
  寻觅规则意识与法治精神的良方
  
  科学民主立法使规则成为是非曲直的“试金石”。树立规则意识,规则本身要科学合理。九三学社社员、云南八谦律师事务所陈晶建议:“立法不能小团体范围内的制定,要引进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参与,还应该广泛吸取人民群众的意见。”
  
  政府带头守法使规则成为法治社会的“风向标”。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法治不仅意味着民众应该遵守规则,更为关键的是政府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行使权力,真正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逐步改变权大于法、以权压法的现象。周游认为,要不断提升施政素质,培育公正执法。“社会公职人员是法政的践行者,他们的履职行为是否依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盘,是公民能否形成规则和法律意识的环境因素。” 实现依法治国,必须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在自媒体时代,每个公民都是新闻事件的见证者,违规行为的曝光者。应鼓励公民对违法违规行为特别是对公职人员的违法违规进行监督,让违规行为无处遁形。
  
  “中国式过马路,不必看红绿灯,只要凑齐一拨就过去。敬畏观念不足是缺乏规则意识的心理原因。在我国,民众保持敬畏的源功力更多来自于理性或人文精神,而不是来自违反规则所带来的后果,即常常忽略法律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与制裁。”这是九三学社社员、通化市工商局干部臧传宝在分组讨论中讲的一则笑话,却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社会现实:在城市拥堵的道路上,车辆急速前进,行人、电动车见缝插针穿梭于车流之中的“人车大战”每刻都在上演。车祸惨剧往往造成生命瞬间消逝,令人触目惊心。交通事故发生后,司机大多指责行人“不守规矩”,行人则痛斥司机“横行霸道”。究其本质,折射出一些民众行为方式只考虑个人便利,而罔顾法律规定,规则意识缺失。
  
  提高规则意识,单靠公民自觉远远不够,必须加以法治约束。没有法律严格惩戒,就不能形成震慑力。秦肖平是九三学社山西省委思想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他坦言,“应从宣传工作抓起,加大宣传力度。要让每个人都知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工作办事不能随心所欲,不能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必须遵守规则。不遵守规则,就会受到严厉责罚,不敢越雷池一步,自觉遵规守法。”
  
  除了做好普法,创新和丰富法治宣传教育形式以外,九三学社社员、江苏省丹阳市审计局高级审计师虞伟林还认为应该吸取海外国家治理经验,较真施“猛药”。“新加坡的严峻刑罚在文明国家里,是少有匹敌的,连乱扔废弃物、在公共场所吸烟、不冲厕所也要被重罚好几千块钱,还要被起诉,新加坡对违反法律规定的人,甚至不惜施以‘鞭刑’,其执法之严,全球闻名,因此也成就其法治国家。确实,重典治乱,就要‘较真’施猛药,长期积累的漠视法律、潜规则问题;如同年深日久的沉疴,用平常的药物、办法往往难以奏效,必须重典治理,才能提高法治权威。”
  
  你怎样 社会便怎样
  
  作为九三学社社员,如何树立规则意识,崇尚法律精神?这是每个与会人员不断思考,认真探索的命题。民主与科学是九三学社的传统,既是九三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九三人的规则意识的不竭源泉。王宏海说:“民主科学是九三人规则意识的基础,它不仅是九三人凝聚的共识,还是九三人的政治灵魂。它不仅需要九三人积累阳谋的规则意识,还需要在政治参与中始终坚持这一基本原则,在尽职尽责中,不放弃。在合作中,不妥协。”
  
  讲规矩的前提是懂规矩。九三学社运城市委专职副主委王宏斌建议:“九三学社要通过文件、网站、社讯、杂志、微信等各种方式,积极开展规矩文化宣传,要组织全体社员认真汲取腐败经验教训,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不断加强对规矩的学习,包括但不限于学习党纪国法、规章制度、社会公德、传统文化等。让规矩入脑入心,不断提高社员思想认识,涵养规矩意识。”
  
  涵养九三学社组织规则意识,应与发挥参政党作用有机结合。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张博燕认为:“要充分重视专业法律人和各级特约人员两大典型群体。通过法律志愿者、法律委员会等渠道,提供他们参与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社会服务的机会,放大法律空间;通过特约人员队伍的大胆建言,维护司法公正,将对司法工作的民主监督职能落到实处,而不是‘雨过地皮湿’,点到为止。”
  
  从思想层面解决每个成员清楚知道什么是民主党派应该遵守的规则这一问题,强调民主党派章程是规范和制约党派行为的总规则就显得尤为重要。九三学社社员、成都市政协唐玲丽建议:“将民主党派章程作为根本规则,使得成员思想意识中有章程规则这种有形物质的存在;成员在加入民主党派考察预备期间,通过学习民主党派章程、参加学习班,了解参政党作用是否是自己所追求的政治目标,投入的政治活动是否能够体现自我预期和价值,这有助于成员形成自觉自愿遵守规则意识。”
  
  九三学社葫芦岛市委副秘书长崔卅进一步补充,“懂规矩、守规矩,并不是要求九三社员处处谨小慎微、缩手缩脚。而是需要用更大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法律给予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神圣权利,积极参与到规范党外监督和社会治理各项工作中来。”
  
  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一定是一个民主法治社会。将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播种在人们的心中,经过不断浇灌、培植、墩苗,必将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深深根植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来源:人民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7 13:20:54 | 查看全部
欢迎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