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36|回复: 5

[转贴] 你离群众有多近 群众就和你有多亲——记在闽宁协作中默默耕耘的宁夏干部群众

发表于 2015-11-27 15:09:4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闽宁扶贫协作中,福建援宁干部和宁夏干部群众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自1996年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以来,宁夏山区的干部群众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下,在福建省的帮扶下,逐渐摆脱了昔日的贫困,搭上了驶向幸福的快车。
  在这19年的扶贫攻坚战中,宁夏涌现出了一大批活跃于山区农村,敢于啃“硬骨头”,勇于蹚“深水区”,惯于闻“泥土味”,擅于打“攻坚战”的扶贫干部和扶贫助困、勇于担当的群众。
  他们的面容或许刻着经年的风霜,却精神饱满。
  他们的语言总是带着浓浓的泥土气息,朴实无华却又掷地有声。
  年复一年,他们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年华,在艰苦、边远的土地上奋力描摹着人生的画卷。
  那里离繁华很远,却离他们的理想很近——贫困地区的宁夏干部群众,用汗水滋润着辽阔而苍茫的土地,以梦想为翅膀,带领乡亲们飞向充满希望的明天。

  (一)

  闽宁镇镇政府有一间挂满了照片的展室,其中一张是闽宁镇2005年至2010年发展规划图,它的对面是一张中年男人的特写照。
  他就是被许多群众时常挂在嘴边的原银川市扶贫办主任兼闽宁镇党委书记李双成。
  2004年前,闽宁镇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困难,再加上历年来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建镇6年来遗留问题很多,债务累累。这个回族人口占82%的山区移民吊庄,累积债务高达900万元,近百万元农民工工资一欠就是6年,村干部工资发不下来。社会矛盾重重,干群关系严重对立,永宁县派去的前任镇党委书记甚至都无法在镇上正常办公,为了立即解决这里的“危机”局面,2004年,时任永宁县委副书记的李双成同志主动请缨兼任闽宁镇党委书记,在就任当天的镇党委扩大会议上,李双成说:“我有决心在任职期间办好闽宁老百姓的事情”。
  第4天,村干部8万元拖欠工资如数发放。
  28天之后,拖欠6年的68万元农民工工资得到偿还。
  接下来的日子,闽甘路投入使用、30万元道路拆迁赔付资金发放到农民手中、自来水管道改线工程完工……
  闽宁镇的教育基础设备相对落后,适龄儿童失学、辍学率也比较高。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李双成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与帮扶单位协商,争取资金,扩建、翻建了几所小学,并为部分贫困学生减免了学费,使辍学儿童回到了校园。在“普初”验收前期,有7所小学的路面硬化不到位,镇上拿不出资金,李双成还带头捐款。为改善这里的生产生活环境,李双成还带领干部群众在道路两旁和村庄周围种下了一排排杨树。
  10个多月的时间里,14件影响当地发展和稳定的历史遗留问题得以解决, 3座崭新的中小学拔地而起;多渠道联系劳务输出,仅2004年就向浙江、内蒙等省区输出劳动力4000余人,累计创收2008万元;在镇政府大院内办起了职工食堂,一年就为镇上省下了接待费三四万元; 菌菇基地建设、招商引资、文化建设、协商争取宁夏金属镁业在闽宁镇建厂消化了大量的剩余劳动……件件都浸透着李双成的心血。
  如今,李双成已经走了快11年了,可在闽宁镇你还能经常听到关于他的故事,感受到他的工作热情。回忆起生前一起工作的情景,闽宁镇党政办公室主任马林还清楚地记得李双成离世的那一年——2004年,那年西干渠的淌水期提前,李书记带着全镇的干部在干渠奋战,渠道清淤,他不知疲倦地整整干了一天。

  (二)

  2008年福宁村班子改选时,杨登福当选为村主任,2011年镇党委任命他为福宁村党支部书记。这些年,杨登福一方面坚持自己带头致富,另一方面千方百计为移民群众致富想法子,找路子。
  他组织群众建设万亩酿酒葡萄园,组建养殖合作社,发展劳务产业,搞农村互助资金,实行村务公开和便民服务代理,之后又利用地处镇区、紧靠国道的优势发展服务业,为群众打开了一条新的致富门路。
  2012年春天,杨登福力主为村里酿酒葡萄园投了农业保险,当时一些群众不理解,认为瞎花钱,因为支书坚持才勉强投了保。当年夏天由于连续阴雨,葡萄发生了严重霜霉病,几乎绝收。福宁村因为投了保,把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而附近没有投保的村则损失惨重。有了经验,再办农业保险,不用干部动员,群众自觉自愿就办好了。移民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7 15:10:20 | 查看全部
  (三)

  2005年7月的隆德县,刚刚下过一场雨,杨河乡党委书记冶文军穿着一双沾满泥土的球鞋到一户老乡家走访,一抬脚才发现鞋底断成了两截,一个裂缝直往鞋里渗水。

  最近一段时间,为了摸清乡里的“贫困底数”,给贫困户建档立卡,冶文军一连几周深入农户,挨家挨户地了解贫困群众生活状况。每到一户,寒暄之后,先问老乡家里缺点啥,是缺资金、缺技术,还是缺劳力?再问是啥原因导致的贫困,是因病、因灾还是因为有娃娃上学?然后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一一认真记录下来。

  今年3月22日,隆德县杨河乡返乡务工人员座谈会上,有人提出想回家创业。冶文军立刻将大家的需求记在本子上,并花了一下午时间挨家挨户登门拜访,听取农户需求。次日,乡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又把“办公室”搬到了农户家,用一天时间办完9个农户所有的补贴申请手续。

  为了保证服务效果不打折扣,他还专门成立监管小组,通过电话回访、入户走访、信息平台等方式跟踪问效,周周“晒”出农户满意度,并将其作为乡镇干部年终考核和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目前,隆德共有2600名联户干部服务2.4万余户农民,实现了联系群众全覆盖。

  (四)

  马明林是郑旗乡撒台村的一位普通农民,从小家境贫寒,加上家里孩子多,所以很早就辍学了。那时候家里穷,只能靠种地过日子,从小就放牛。

  1996年,经过对海原县牛羊养殖行业的长期观察,他跟别人借了本钱,开着家里的三轮农用车独自去了甘肃,用所有的本钱买了几头牛回来,然而就在准备大展宏图之时,问题出现了。由于是外地品种,人们对这些牛不看好,最后他只能将这几头牛以比普通牛还便宜的价格卖出。

  但他没有放弃,苦心学习了几年,带着对美好的憧憬,他又买回了比上次更多的牛,并决定在肉牛养殖上大干一场。马明林和家人开始逐步扩大规模,从单元化发展成养殖、销售等多元化,因此生活逐渐富了起来,最初的三轮车也改为四轮汽车,这让他更加有了继续走下去的信心。之后,他常常奔赴于甘肃、陕西、内蒙一带,不但买回来的牛品种多样,而且肉质鲜美,他还专门学习养殖技术,将科学养殖运用于新品种牛的养殖上,促进了肉牛的生长与牛肉质量的提高。

  如今他的路越走越顺,生意是一天比一天红火,但他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他的成功带动了村民李玉财、李全有等人也加入了这一行业,也拉动村民的养殖业,撒台村的村民也不再靠那几亩薄田了,都随他盖起了牛棚养起了牛。这里人们最爱说这么一句话:“农民翻身不忘共产党,养牛致富全靠马明林”。

  与马明林一样发挥“先富”带“后富”作用,带动更多村民创业的还有福宁村养殖合作社社长喜银福。他是靠贩牛发家的经营大户,有一套“相牛”绝技,经他估算的活牛产肉量误差不会超过10公斤。2012年喜银福被选为养殖合作社社长后,出资50万元,贷款120万元,转借给合作社社员买“架子牛”,社员只还本钱,不付利息。合作社育肥出栏的肉牛,喜银福全部收购,解决了很多社员的后顾之忧。(记者 刘静)
(新商务周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9 08:55:53 | 查看全部
这样的干部越多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9 08:56:03 | 查看全部
学习!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9 08:56:15 | 查看全部
感谢侯老师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9 08:56:44 | 查看全部
感谢侯老师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