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57|回复: 1

刘少辉:矿井“命脉”的守护者

发表于 2015-11-30 21:37:3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清晨7时,在林南仓矿刘少辉创新工作室里,刘少辉及其团队的13名成员准时集合在圆桌前开班前会。刘少辉打了个哈欠,脸上充满倦容。半小时后,团队成员各自领到任务,他却趴在了桌子上,对记者说:“我先眯一会,咱们再聊,抱歉。”
  “今天凌晨3点,他被矿上叫去处理井下设备事故了,刚回来,又跟我们一起开会。”一位团队成员解释道。
  绞车,是运送井下工作人员的工具,是通往煤矿一线工作的“命脉”。刘少辉,就是这条“命脉”的守护者。“对不起,我也是为了更好地接受你的采访。”睡眼惺忪的刘少辉小憩醒来后满怀歉意。
  1992年,从技校毕业的刘少辉踏进了机电科绞电维修班的大门。刚工作不久,刘少辉就遇到了挫折。一天,一台绞车在上升过程中突然停摆,里面的工人悬在地面和井底之间足足1个多小时,险些酿成大祸。这次事故正是由于刘少辉和同事检修不到位造成的。“这件事对我是一个打击,从此我下决心排除井下提升系统的一切故障。”于是,在工资并不多的情况下,他订阅了十几本杂志,坚持自学。
  记者同刘少辉站在通往地下400多米深的绞车上,“现在我们在渗水层,大约在井下200多米。”这里永远是大雨如注的黑夜,而刘少辉每天都要接受大雨的“洗礼”。正是在这20多年的“洗礼”中,刘少辉主创或参与的创新项目达到50多项,为企业创造效益超过1000万元。
  “创新,对我这个岗位来说,更多地就是遇到问题时的优化改造过程。”刘少辉的创新项目,大部分是基于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目前,刘少辉已经拥有8项个人专利,其中4项填补了煤矿系统的空白。“将来我退休了,这些技术不会退休。”刘少辉经常用这句话鼓励团队的成员,刘少辉创新工作室已经定下目标,每月至少出1个创新项目。
  2014年5月到7月,矿井提升信号系统频繁出现问题,领导决定更换设备。而刘少辉却固执地全方位检查设备,最后发现了问题的根源,“我只更换了一个模块,外加对系统进行更新,这套设备就起死回生了。”此举,为企业节省20多万元。
  在辛勤耕耘的岗位上,刘少辉收获了令人骄傲的成就。2011年,他带领的绞车电工组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2013年,他获得河北省百名能工巧匠荣誉称号,成为工作在一线的“创新大师”。
  在井下,刘少辉认真地检查着每一台提升机系统设备,拧紧每一颗松动的螺丝,这样的检修是他和每一位团队成员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创新来源于重复单调的工作中,一是能熟悉各个设备,二是总能及时发现问题,这就有了创新的能力和空间。”刘少辉坦言,自己的创新就来源于多年来的勤奋工作和善于思考。
  刘少辉完成检修已是下午14时,简单的午饭后还要和团队会合,总结当天工作,下午17时还要去和领导开碰头会,他将利用碰头会时间,和其他部门的同事交流工作心得。除了钻研本门业务,刘少辉越来越重视触类旁通。“我越来越意识到,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处理事故,具备综合技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他多年来摸爬滚打的经验。在今年他参加的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答辩上,评委问他:“你的一招鲜是什么?”“我做矿井提升,但遇到问题要综合各种知识解决。”刘少辉这样诠释当代的“一招鲜”。( 杨学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16 15:00:21 | 查看全部
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