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2-2 22:20:54
|
查看全部
流放的岁月
流放的岁月
---------观《可可西里》有感.
这个国家上有一个被流放的民族,他们是这个国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栖息地占领着这个国家四分之一的领土,他们喜欢唱歌、喜欢跳舞,他们热情坚韧,他们有着一颗朝圣的纯洁之心,他们在那片纯洁的土地上生存,又用自己的血染着前人踏过的足迹,去保护那片他们深爱的自然,他们是最可歌可泣的。
当苍凉的音乐在那片广袤的大地响起来时,那种岁月积淀的凝重感和压迫感便扑面而来。“可可西里,中国境内最后的原始荒原,平均海拔4700米,这里是藏羚羊最后的栖息地,1985年后盗猎者开始大规模的屠杀藏羚羊,短短几年时间,藏羚羊的数量就从一百万只锐减到一万只。”当纯洁的雪山和坐落于雪山上的布达拉宫出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的心灵被狠狠地抽了一鞭。有时候想着能够去西藏的布达拉宫观赏,去看那些充满沧桑的老者,去看那条印着无数朝拜者辛勤和汗水的朝拜之路,好让我能够在尘世的罪孽中得到一点点的启发。那些原始的念诵经文,原始的雪山风景,无不触动着我那颗脆弱而敏感的神经。当现代社会的一切不断流入这片原始而淳朴的荒原的时候,一切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残忍和冷酷。这里本该安静,却意外得到现实的摧残。
日泰队长和他的队友们死的是那么容易,前一秒还在追赶着狂妄的捕猎者,后一秒却轰然倒在茫茫的戈壁上。记得日泰他们进山的时候,一个个都和家里人郑重的道别,仿佛每一次的离别都是最后一次的见面。在那条茫茫的大道上,那几辆车在踽踽独行,像饱经风霜的老人,这个民族经历着太多的破坏和杀戮。日泰说:“确实没有办法,我们人不够。”我们人不够,多么朴实的一句话,从这个七尺男儿的嘴里说出来,又是那样的让人心酸。满地的尸骨,秃鹰在那里叼啄,日泰说:“每年我们进山都要埋葬一万多只藏羚羊。”一万多只羚羊,一万多只是个什么样的概念,一万多只的尸体横放在这茫茫的戈壁上,一万多只羚羊的皮毛供着那些奢侈的人的奢侈生活,这让人好生愤怒。日泰两眼望着茫茫的戈壁,他确实爱着这片土地,这个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物都是他的亲人,他的朋友。他们的心的确如雪山上的雪一样,没有杂质,没有利益的熏心,没有物质的追求,没有贪图的享乐,有的只是精神上的满足。
其实,会经常被一些问题所疑惑,为什么同样是一个民族的人,日泰却和其他的人不一样,我想只能说,贫穷也许是最大的症结,没有人会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去干那些伤天害理、违背良心的事情,没有人会在舒服的日子面前去翻越人迹罕至的戈壁沙漠,去品尝大自然的苦果。没有人会弃妻儿于不顾而成为亡命之徒。一切都只是为了生活,在这场善与恶的较量中,没有人是错的,也没有人就一定是个十恶不赦的人。在掠夺面前,最终受到伤害的是我们生存的家园——自然,是我们所有的人,是我们的后代子孙,是我们这个脆弱的不堪一击的星球。
记得藏族人死的时候都进行天葬,擦拭干净身体,洗去一身的罪恶,然后光着身子来,光着身子去。生死也不过如此,生前的不义之财在死亡面前只是一堆带也带不走的垃圾。最多只能增加死亡时候的罪恶。还是热爱这个你一辈子都要生存的环境,爱护这个你为之自豪又羞愧的自然。让那片纯洁的家园不再因为贫穷和脆弱而流放。
影片并没有用慷慨激昂的话语,也没有用常见的宣传语气说“杀死藏羚羊剥皮的行为是无耻的”,然而一个个真实到令人窒息的画面和巡山队员朴实的话语,让我感受到那种震撼的力量,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思考。 (王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