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执著历尽心酸路
肝胆写就抗联篇
林艳红
巍巍八百里完达山脉的山山水水,养育了45万宝清儿女,富饶肥沃的黑土地演绎了抗联路上一个又一个奇迹。曾经战火硝烟,铁蹄铮铮的一座座山脉,留下了东北抗日联军浴血奋战的一串串脚印。岁月磨砺了勇敢者,风霜洗礼了先行者,沿着东北抗日联军的足迹,踏着繁荣盛世的清风,奏响了探寻和抒写东北抗日联军的凯歌。
李德龙,这个农民出身的高中生,当过三十多年村长、党支部书记,现在宝清县委党史研究室工作,是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理事,双鸭山《诗词》编委,雪松诗社副社长。他一米八零的个头,被风霜洗礼的黝黑脸膛,精干、英气、坚韧。在他身上有军人的硬气、豪气,也有文人的清高,更有对东北抗联将士无限的敬仰和执著的大爱。
一 胸怀大山任我行(情深浓)
有梦想的人生注定是幸福、快乐且充实也多磨难和艰辛。李德龙的梦想就是沿着抗联的足迹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
李德龙1965年12月出生在宝清县的金沙岗村,高中毕业的李德龙在1984被推选担任金沙岗村民兵连连长和指导员。1986年,李德龙竞选为村里的支部书记。从十多岁起就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磨难,带着心的期许,载着梦的嘱托,深一脚浅一脚的在家乡周边的大山里穿行。他几乎天天都会去深山里走一走。就在1986年黑龙江省军区抗联老战士到宝清县来回访抗战遗迹的时候,因为李德龙熟悉深山,领导便委派他去陪同军区的工作人员进入深山探寻抗联将士的足迹。听着那些传奇的抗联故事,李德龙悲伤地告诉记者,他的爷爷是被日本人杀害的,而他的外祖父也加入了东北抗日义勇军的队伍,但却在很多档案中查找不到外祖父的资料,这在无形中激励并促使他一定要把这段历史真相挖掘出来的坚定决心。所以每当父母给他讲关于爷爷和外祖父的故事时,就特别能激发李德龙探寻抗战真相的欲望和无限激情。从那以后去深山老林中找寻抗联遗迹便成了李德龙生命中必做的头等大事和一生的梦想。
那时他刚结婚不久,家境贫寒,大女儿刚刚出生,父母兄弟姐妹又很多。一家老小的生活重担就压在他的身上。尽管他白天干了一天的庄稼活,可是夜幕降临之前,不管他有多累,只要他能托起那双疲惫的双腿,他还是要去山里转转。有时候披星戴月的满脸血迹回来,经常遭来父母的责骂和妻子的严重不满。那时候全村的人和李德龙所有的家人都以为他精神有问题,甚至是不务正业。高中毕业的李德龙尤其喜爱古诗词。他总是在工作和农闲时日里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双玉山的高山之巅,一坐就是小半天,他想了很多很多,一边探寻抗联军的密营,在草长莺飞的军事掩体中仿佛看到了鲜血淋淋的战士们倒下时的痛苦和无限的渴望。他一边用他笨拙的笔在勾勒一幅幅抗联的画面,如醉如痴;一面又克服重重困难在朝着自己的梦想艰难跋涉。
几年下来,家乡附近的大山小山都被他辗转攀越了无数次,那些曾经的抗联足迹已深入他心。他又在规划着去探寻家乡以外的那些抗联大山的遗址。那时候他的双胞胎女儿降临了。生活的担子更加重了。他身为村书记,要担负起一个村子的上千户人口的吃喝拉撒和发展大计,可是他的心里去依然装着探寻抗联足迹的梦想。妻子的不理解和埋怨此起彼伏。但他依然在坚守内心的梦想。作为三个女儿的爸爸,生活的重担越来越大,孩子渐渐长大了要读初中高中,三个孩子都到县城住宿费用太大,即便作为村书记的他一样负担不起。于是他便开始在县里租了房子,妻子陪读他自己两边跑。尽管日子过得比较紧吧也多招家人误解,但梦想依然在内心深处熠熠生辉。每次李德龙背上简单的干粮和水又要到大山深处时,总会招来妻子的吵闹和阻挠,总以为他玩心不减,尤其对他穿越大山回来后整理探寻的笔记和真实记录时,又一次次惹怒妻子,不是撕了他的笔记本就是用最难听的话刺激他的心。
那时他特别苦闷,曾经多次都想放弃,但每次想到那些浴血奋战在深山老林的抗联战士,想到外祖父的抗联故事还没有找到线索,仿佛他的眼里和心里都满是泪水和鲜血,他知道他有责任必须坚持下去。每次探寻回来针对很多现实与事实不符时,他又感觉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澄清事实,于是便咬紧牙关偷偷自己拿出钱来把一些情况重新核实。这更惹怒了妻子,妻子有一次居然哭着说:“你就是个农民,你还有三个正在读高中的女儿,一家老小都指着你活着,可你居然还有心思游山玩水,这家我是过不下去了……”那时他和妻子的矛盾很激烈,他一直咬紧牙关倔强地忍耐并坚持着。
二 祭奠英烈寻真迹
梦想在脚下延伸得越远,阻力越大,但一颗坚守的心可以创造奇迹也可以升华人格的魅力。
李德龙由最开始一个人探寻完达山脉的梦想,到后来有很多人在他的带动下,意识到在曾经发生战争的土地上寻找战争遗迹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后来李德龙创办了完达山登山协会,现在已经有1300多会员,每个周末协会都会组织会员去深山中探险。李德龙说:“深山虽然很危险,但是它代表了我们这群登山爱好者们对英雄历史的那份尊敬。”
在他的带领下,这些年龄不一的户外队员一次次穿越完达山脉的一座座高峰。老秃顶子山中飘来他们朗朗笑声,兰花顶子上洒满他们烈烈豪情,老黑背穿越的汗水,湿透了他们衣襟,七里噶山的枯枝,划破了他们的裤脚,冷寒宫峰顶的狂风,肆虐了他们的脸颊,宝石山上的细雨,打湿了他们的秀发,沿着匹克山荆棘丛生的密林,拨开骆驼峰枝桠枯藤,绕过蛤蟆通源头的溪水,寻找抗联将士鲜血染红的山冈。挠力河探源,七星坛访古,小团山,瞻仰东北抗日联军干部教导队校址,他们沿着先烈的遗迹,虔诚祭拜,讴歌颂扬。传承文明殿堂的铮铮铁骨。
一次次走进抗联密营遗址,一次次涤荡心灵的浮躁。居住久了的钢筋混凝土高楼大厦,心中飘满尘世纷杂,于是走向抗联遗址,领略自然的秀美风光,走进那年那月的红色根据地。
一路走来,这其中的艰辛与磨难就像一幅画一样历历在目。特别是在2010年7月8日李德龙带领16人穿越海拔1000多米的神顶峰即臭松顶子山探寻东北抗日联军七军三师政治部主任刘延仲牺牲地时,因为当时附近发生了轻微地震,又下了一夜的大雨,导致指南针失灵,GPS失灵,手机没有信号,地图严重破损。这16人在李德龙的带领下与家人完全失去了联系,他们迷山了。三天三夜里,他们浑身湿淋淋的筋疲力竭地在大山里穿行。当时李德龙在万分焦急中又要稳住大家惊慌焦灼的心,基本已经弹尽粮绝,而且有一个队员膝盖严重受伤已经红肿得寸步难行。大家相顾搀扶鼓励和激励着,就像当年抗联大军行进在大山里的那一幕幕,李德龙的心更加沉重和自责。但谁都没有一点怨言和责怪,且把仅有的一个鸡蛋留给领队李德龙,那一刻李德龙的眼里涌满了泪水,他依然果敢坚定地凭着多年的山里经验,靠着当年抗联战士挖掘的军事掩体一点点摸索和辨别着方向,在第四天的清晨他们终于找到了归途。在大家的一片兴奋和激动声中,李德龙泪流满面地即兴作词一首:
苏幕遮
千嶂千寻
夏风轻,秋月朗。
冬雪飞沙,春水揉千嶂。
虎啸莺啼鸿雁荡。
漫步云中,犹似天涯想。
地为床,天作氅。
篝火阑珊,谈笑巅峰上。
林海泊舟心把桨。
酒债寻常,只醉青纱帐。
如果再有一个小时李德龙的队伍依然没有消息,东方红林业局将出动直升飞机到深山里寻找。那时家里的户外队员和亲人朋友那一颗颗牵挂的心几乎都打爆了所有人的手机。世界因为那一刻的相聚而更加美丽和灿烂。
尽管在探寻抗联密营的途中总是经历着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但都无法阻止他继续勇往直前。为了把宝清地区的抗战历史系统真实地记录下来,三十多年来,李德龙走访了多位健在的抗联老战士和健在的八九十岁以上的宝清老人,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当时光定格在2003年的时候,李德龙已经在探寻各处大山的同时记录了十几万字的详实资料,可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具体核实,于是他又一次次启程。他经多方考证当年东北抗日联军的老英雄们还有都已经近百岁的李敏、周淑玲、申连玉、田军、吴玉清依然健在。于是李德龙背着妻子又偷偷上路了。他要在哈尔滨,长春等多个城市找到这几位老英雄,了解第一手资料。他前后专程去采访老英雄和和英雄们的后代有100多人次,费用也花了近三万余元。这又招来妻子的气和恨,但却怎么也拦不住李德龙的心和脚步。
三十年来,李德龙穿越了近2000座山峰,一路艰险,一路欢歌,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道道岭,趟过一条条河,渴了喝口山泉水,饿了吃口干粮,风餐露宿,披星戴月。一路走来,辗转皑皑白雪,湿地草原,举目眺望,群山环绕,峰峦叠嶂,传承了烈士英勇不屈的豪迈英魂,寻找的是久远的不会丢失的抗联精神。从完达山脉到小兴安岭辗转到长白山颠,行程大约20余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五圈。对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迹地进行了考察验证,理清了抗战历史的基本脉络,对东北抗日战争期间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历史和东北抗日联军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新的认识。李德龙通过对历史的深入了解,发现许多历史事件与有关文史记录不尽相同。经过多年的努力,确认了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重要抗战遗址和重要历史事件、参加的历史人物。在宝清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出资为宝清抗战历史事件、英雄人物、战迹地建立19块纪念碑,但因为建设过程中的不可预见的多方面支出,导致超支1、2万余元,但为了完成这份多年的愿望,李德龙没有再去麻烦县委县政府,而是默默用自己的电影剧本《山神》的奖金2万元资付,填补了东北抗战历史的空白。
三 满腔赤诚结硕果
岁月沉淀了厚重的历史,英雄的献血滋养了宝清的土地,抗联先烈的故事在李德龙的心里饱满丰盈起来。他总想用一首歌来颂扬,总想用一首诗来讴歌,总想用一幅画来临摹。最终他用一支笔放飞了梦想。
在宝清这块英雄的热土上,浸染着许许多多抗日英雄的鲜血。在惨烈的抗日战争中,宝清的抗日军民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在白山黑水、莽莽山林中,面对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对死亡的威胁义无反顾,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众志成城的英雄赞歌,铸造了一座座永垂不朽的历史丰碑。
这总会让李德龙热血澎拜义愤填膺。十四载浴血奋战,十四载艰苦岁月,十四载凝结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充分体现,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
李德龙为了撰写这些英雄的故事,深入森山密林里寻找存留的当年抗日义勇军和东北抗日联军留下的密营遗迹和战斗遗址;查阅中共中央档案馆、黑龙江省东北烈士纪念馆、沈阳九·一八纪念馆、吉林省档案馆、牡丹江八女投江纪念馆、宝清县县志,以及周边市县档案馆、史志办有关档案和日伪资料,文史资料、党史文献;采访健在的抗战老战士,抗日将士后代,收集他们的抗战回忆录,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材料。
当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和情节在头脑中复活时,他动笔了。李德龙撰写的电影剧本《山神》近7万字,歌颂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东北抗联在宝清境内的“十二烈士山”英勇抗击日寇的英雄事迹。
《山神》参加了2013年9月的“夏衍杯电影剧本征集”获得潜力剧本奖,已经与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剧本规划策划中心签约,并获国家采购金2万元,是黑龙江省唯一获奖者。
谈起剧本为什么取名《山神》,李德龙神情肃穆地说:“英雄,就是在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做出了正确选择并为其贡献一切的人!我们的抗联先烈为了抵抗外来侵略者,为了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是我们的民族英雄,因为故事发生在十二烈士山,所以,抗联英雄就是当地老百姓心目中山神!”
2014年在配合宝清县委县政府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工作中,他编写了《热土军魂》(宝清抗日英雄传),现在正在撰写《中国共产党宝清历史》、《宝清抗战历史》和真实抗日英雄电影剧本《特战小英雄》。
他的妻子在《山神》获奖的那一刻才终于顿悟和理解,30多年来李德龙一直所追寻的梦想的真正价值和深远的内涵。她在已两鬓飞花的时刻终于绽放一抹欣慰的笑,尽管很迟,但她是幸福和欣慰的。
李德龙在《山神》颁奖的那一刻,他再一次泪眼朦胧。三十年的执著坚守和心酸历程在那一刻与阵阵掌声和耀眼的灯光瞬间化为一股无穷无尽的力量,激励着他在探寻抗联的路上带领着他的团队继续勇往直前。
一个团队传承一种精神,一种精神就会开辟一条光明大道。沿着穿越祖国北疆的足迹,拨开阴霾,走出迷途;迎着梨树沟纷纷瑞雪,顶着七星峰的惊雷;踏着长白山的雨雪,领略一池碧水的微波,写就宝清大地英雄的赞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