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994|回复: 0

[电力] ( 60位名家谈电独家专栏)徐本禹:电,照亮了大山

发表于 2009-10-8 14:01:0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徐本禹, 男,山东聊城人。现为华中农业大学校团委为副书记,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2004年 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贵州省毕节市“优秀共产党员” ,华中农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杰出大学生” ,“星空联盟杯”都市年度人物 ,中国教育在线“高校十大新闻人物”; 2005年1月 新浪网“2004年高校最具影响十大人物” 。新华网“2004年校园十大新闻人物” ,“中国首届网络最经典焦点人物”; 2005年3月 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 ;2005年4月 “中国促进儿童阅读行动大使” ;2005年10月 “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 ;2006年4月 “湖北省三好学生标兵” ,“首届湖北省大学生‘文化科技’品学奖” ;2007年5月 第十一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2008年1月10日 荣获中国第18届“十大杰出青年” ;2008年7月 第七届“中国十大杰出志愿者” ;2008年12月30日 “改革开放30年山东十大青年楷模”。

      “当我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快凌晨两点,数次湿润了眼睛;想想高维家,再想一想我们,我们应该努力的地方太多太多!!!”
    这是徐本禹2006年5月29日在博客中写下的一段话。这篇文章的名字叫《一盏灯》。在采访时,徐本禹再次向我讲述了这个关于电的故事。
    高维,一个生活在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的普通孩子。由于贫困,高维的母亲改了嫁,将三个孩子留给高维的父亲抚养。高维的父亲挖过煤,后来落下了严重的关节炎。为了养家糊口,高维的姐姐还没有读完初中就出去打工了,至今再也没有没有回来。
    穷,是徐本禹来到这个家庭时的第一感受。“土屋的一角挂着一只灯泡,从上面落满的灰尘来看,已经很久没有使用了。他们家交不起200元钱的电费,就没有用电了,一直靠煤油灯照明。”回忆到此,徐本禹深锁眉头。
    所幸的是这篇以一盏黑暗中的煤油灯的图片为结尾的博文,马上得到了爱心人士的关注。在政府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高维家很快就用上了电。
    “最明显的变化,要数孩子了。”徐本禹说,对于大山里的许多孩子来说,电视是他们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不仅能增长见识,而且对学习还非常有帮助呢”。
    “怎么说?”我不太理解。
    “可以学说普通话嘛。”徐本禹笑着向我解释电视的神奇功用。“当地人都是讲方言。我们说快了他们听不懂,他们说快了我们也听不懂。特别是家访时,跟家长交流。”徐本禹对第一次到高维家,劝说高维父亲让两个孩子上学的情形记忆深刻。“完全没法沟通!”自从高维家有了电视,不仅孩子们能说普通话了,连高维的父亲也听得懂了。
    电视神奇功用的例子还不止这一个。
    座座大山阻碍了孩子们与外界的沟通,也限制了孩子们的眼界,使他们大多羞涩腼腆,不善于表达。有时让一个孩子回答问题,他就低着头站着一句话也不说,实在是拿他们没办法。
    “有了电视后,情况改善了不少。通过电视,他们的知识面宽广了,性格也开朗了,整个状态也随之改变了。”徐本禹强调说,“当然这一切都得基于有了电。”
    说到关于电的记忆,徐本禹还追溯了一下他的童年生活。
“我们村用上电的时候,那时我才读小学三年级。当天,村里人约定:要把家里所有的灯都打开,亮一天。”徐本禹笑着说。这个奇怪的做法如今看来,确是起源于人们用上电的高兴与兴奋。
    谈到现在家乡的人们,家家户户都买了电动车。徐本禹不仅感叹道:“有电,真是方便了!”
    电,作为一名使者,渐渐地将现代文明带入了偏远的山区。生活在大山里面的人,也能够加快他们前进的步伐了。


来源:国家电网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