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51|回复: 0

从部长吃“白食”被曝光到总书记餐费收据进纪念馆

发表于 2009-10-10 13:35:2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吃饭,成为媒体“常青”的报道话题,恐怕也属于当代中国新闻的“特色”之一。之所以总能受到媒体关注、引起读者兴趣,是因为“饭”的吃法各不相同。

  近30年前,北京丰泽园饭庄一位员工的举报,使时任商业部长以“一碗汤钱”吃了一桌上好饭菜的“吃”事上了党报。事后,不仅遭曝光的部长受了处分,中央有关部门还专门出台了严厉的禁令。可是没过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商品经济迅猛的发展,各种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加,聚会吃喝的活动越来越多,由头越来越花,档次也越来越高,从谈生意谈合作,到谈项目谈交换,再到谈“友情”谈“情报”……商商之间,商官之间,官官之间,“公吃”之风愈刮愈烈。多年以来,有关禁令不知发了多少,虽然风起风落,但官员公款吃喝的嘴一直也未能真正管住。以致百姓已经见怪不怪,再也没有了当初看到商业部长被曝光新闻的那种兴奋。而在学者那里,被列为“公害”之一的公款吃喝,已经成为不断追踪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到底每年有多少公帑被扔在饭桌上?几百亿,还是几千亿?民间说法有不少,官方统计尚未见。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恐怕数以千万计的“公家人”中,没沾过公款吃喝的是极少数,而像周总理那样连在人大会堂办公务都要坚持自己交茶叶钱的,更是少之又少。其实,老百姓并非不通情理,不是要求参加外事接待、国家重大庆典等活动的官员统统自付饭费、茶费,而是反对公款吃喝的泛滥成灾,酒宴上“现场办公”的惯例,尤其是陈同海那类平均每天4 万元的“正常交际”。

  “公吃”,能够增进感情、促进合作、提高效率。这些支撑“公吃”的,其实都是些站不住脚的歪理。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哪个以“公吃”作为成功法宝?全球知名的正规企业,又有哪家是靠请客吃饭发展壮大?请吃请喝、送礼行贿之类的交往伎俩,向来为公众所不齿,从没取得过“道德的通行证”。而近年来,不计其数的官员以“公吃”为蜕变起点,难以统计的龌龊交易完成于觥筹交错之中,倒是不争之事实!“公吃”,早已失去了原本的公务接待意义,异化成了祸国殃民蚀官的严重公害。

  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是靠宗旨、靠纪律,也是靠各级指挥员“跟我上”的榜样力量取得一个个胜利的。现实的反腐倡廉,根治“公吃”,诚然要靠完备的制度、严密的监督,但也绝离不开各级官员的严格自律。在这方面,许多中央领导已经并不断在为各级官员做着榜样。在河北西柏坡纪念馆,保存着一张普通的字条,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交费单位:胡锦涛;项目:五日至六日餐费;总计:30元”。这是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考察时结算的饭费收据。而温家宝同志与企业职工、学校师生一起吃份饭的镜头,则经常现于电视荧屏。要说公务,还有哪些领导干部会比中央总书记、共和国总理还重要、还繁忙?可没有摆开架势公吃公喝的他们,不仅没有妨碍感情增进、效率提高,而且更加贴近了百姓、贴近了实际,为各级官员树立了“向我看齐”的鲜明形象。井冈山,保存着朱德的扁担;西柏坡,陈列着胡锦涛的餐费收据。时代不同了,但它们的榜样力量却是相同的。

  面对总书记的餐费收据,所有官员都应该扪心自问、认真反省:相比之下,自己做得怎样?在隐形的公家“账簿”上,自己已经“赊欠”了多少?

  重复一遍那句老话:再好的制度,都是要人去执行的。各级领导,学学眼前的榜样吧,不要继续会上用“嘴”大讲反腐倡廉、桌上用“嘴”猛吞民脂民膏的丑行了。赶快从我做起,从“嘴”管起,带头把入党时的誓言、就职时的承诺落实到行动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