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 一望无际的田地里, 高耸的电线杆如一队哨兵,整齐地排列着。
一个身穿工作服、 头戴安全帽、 腰绑黑腰带、 脚踩大铁鞋的年轻人, 站在玉米地里, 抬头看看站在电线杆高处的师兄, 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鼓足勇气走到电线杆跟前, 用攀爬带搂住电线杆, 开始往上爬。
“咔、 咔、 咔……” 年轻人每爬一步, 大铁鞋就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
一米、 两米……年轻人的胳膊、 腿开始不听话地哆嗦, 在距离地面20米的地方, 他终于再也没有力气了,停在了半空中。
师兄把自己的安全绳放下来,让年轻人扣在腰带上, 一提溜, 就把年轻人拉了上去。 坐在电线杆的横架上,年轻人一动也不敢动……
回忆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第一次爬电线杆, 当年的年轻人, 如今已拥有 “中华技能大奖” “全国技术能手”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东首席技师” 等多项荣誉和奖项的高森, 笑称当时自己真的很“囧”。 晚上回来后, 师兄请他喝酒, 二两小酒下肚, 高森心里才踏实下来。
刻苦学习, 他练就了一双鹰的眼睛
1989年7月, 从临沂电力技工学校毕业的高森来到山东淄博供电公司张店供电部从事送电线路作业工作。
师傅张思武非常喜欢这个聪明的徒弟, 手把手地教给高森输电线路施工、 运行、 维护等方面的技能。 挖坑、 立杆、 架线、 巡线、检修……输电线路上的活儿, 高森基本都干过。 每次巡线, 高森身上背上几十公斤重的铁鞋和工具, 翻山越岭, 风尘仆仆。 有时候他一天能爬三四十根电线杆, 最累的工作是一天定额挖两个2.5米的大坑。
多年线路维运工作, 让高森练就了一双 “鹰”的眼睛。
2005年, 高森验收500千伏郓泰II线路时, 发现500千伏郓泰II线紧凑型直线塔安全距离不符合要求, 他将这一重大缺陷向公司汇报。 公司及时修正, 确保了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2010年1月20日和2月28日, 山东遭受两次大范围风雨雪冰冻天气,500KV电网发生大面积线路舞动, 造成全省15条62条次500KV线路跳闸。
接到灾情报告后, 山东省电力公司让高森担任总指挥, 马上组织力量前往事发现场巡线抢修。 随着故障点被一一排除, 受损的线路相继恢复通电。
此时高森接到报告, 说还有一条线路存在故障点, 怎么也找不到。
高森赶到现场后, 观察了一下现场的情况, 然后走到一条东西走向的线路下,仔细查看起来。
不到一个小时, “找到了!”高森的一句话让所有在场的人都大吃一惊。 等维修工人上去一看, 果不其然,故障点就在这儿。
原来, 由于山东冬季盛行北风或东北风, 东西或西北———东南走向的线路位于迎风面, 最易发生线路舞动。 高森就是据此判断故障点可能发生的线路, 提高了查找故障点的准确率。
2000年以来, 高森主持并参与大型线路验收检修工作上百次, 足迹踏遍了山东省的每个乡镇。 高森还主笔撰写论文20多篇, 发现并消除各类重大、 紧急安全隐患30余项, 为山东电网主网架的安全生产作出突出贡献。
不懈坚持, 他研发了高空清障机器人
2000年, 高森到了山东电力超高压公司淄博公司线路队工作。 当时公司正开展劳动竞赛、 技术比武、 QC(质量控制) 等活动, 鼓励员工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这种环境下, 从小就爱动脑筋的高森如鱼得水, 各种创意、点子被激发出来。
很快, 高森就根据做学徒时的工作经历, 研发出了方便高空作业的绝缘梯。 随后, 高森又成功研发出 “悬挂500KV线路耐张转角塔地线专用操作杆”, 并获得山东电力集团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5年, 高森通过竞聘担任了公司运检二班的班长。 他组建了superman(超人) 创新小组, 寓意“在超高压线路工作的人”, 带动大家在工作之余一起开展技术创新。
当时, 高森所带班组负责的500KV淄潍线是一条老路线, 地线防振锤会经常发生位移, 需要通过人力滑车出线把它拉回来, 费时费力还很危险。 高森就开始琢磨, 能不能做个工具代替人工出线。 他从一个儿童遥控玩具中找到了灵感,带领班组发明了一种可以通过地面遥控实现空中清理防振锤的工具———地线防振锤检修专用工具,解决了工作中的难题。
在野外的高压电力线路上, 经常会有一些塑料袋等异物缠绕在高压线上, 受大风雨雪等恶劣天气影响, 容易造成电力线路短路放电等故障。 当时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派人爬上去,手工剪断。
高森又开始琢磨, 怎么能不用人上去就能清除线路上的异物呢?他想到了地线防振锤检修专用工具。 他带领团队对地线防振锤检修专用工具进行改造, 在上面加上行走轮和手臂。
他们在办公楼后面的车棚里做了一个模拟高压架线路, 反复进行试验。 在经历了10多次机器人高空坠落的失败后, 第二代 “输电线路清障器” 终于试验成功。 有了这个专用工具, 工作人员在地面上就可以通过遥控器清除架空地线上的悬挂异物。
这项发明在2007年的山东电力集团QC成果发布会上一炮打响,获得一等奖。
高森和团队创造发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 创新创造的脚步不断加快。 他们又针对如何让机器人在超高压线路上正常工作进行攻关。
众所周知, 超高压线路有着很强的电磁场。 磁场过强就会损坏清障机器人内部元件。
高森和团队查阅了大量的书籍, 还常常跑到大学教授那里去请教。 试验过程非常坎坷, 一次次的失败成为他们那段时间的家常便饭。 每当这个时候, 积极乐观的高森就鼓励团队成员不要泄气, 重新再来。 单位领导也及时向他们伸出援手, 特批了研发经费支持他们继续试验。
历经近3年的反复测试和试验,2009年, 机器人进入强电场的技术难关终于被攻克, 第三代“500千伏架空线路清障检测机器人” 试验成功。 第二年, 高森团队又通过革新完善, 将成果升级为第四代 “500千伏输电线路等电位跨越式机器人”。 第四代机器人除了具备巡视、 检测与清障功能, 还可以跨越间隔棒、 直线管及金具等线路附件, 实现在一个耐张段内进行作业, 还可通过安装在上面的 “千里眼”, 与地面工作人员开展人机对话。
2012年, 高森凭借第四代 “架空线路清障检测机器人”,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滴水的精神, 他带领团队勇攀高峰
2012年2月, 山东电力超高压公司 (2012年5月更名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正式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 同年4月, 高森创新工作室又被命名为山东省首批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
在多年带领工作室成员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高森总结出 “一滴水的精神”。高森认为,水能容百川,终成其大; 水能百折不挠, 始终向前;水能积蓄力量,实现突破。虽然工作室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其实自己只是一滴水,只有融入团队,才能汇聚成势不可挡的力量。
工作中, 高森和团队成员是师徒关系, 是领导和下属的关系, 可在生活中, 高森更像是一位热心的老大哥。 下班后, 高森经常会炒几个小菜,约着工友一起聚聚。
一进公司就拜高森为师的张春波, 一直难忘他和高森的不解之缘。
2007年, 在临沂电力学校上学的张春波有一次参加山东电力研究院举办的创新成果展时, 看到了第二代输电线路清障器的作品展示, 记住了发明者高森的名字。
第二年, 张春波电校毕业后到超高压公司淄博管理处工作, 正好被分到高森所负责的运检二班。 见到了心目中的英雄, 张春波心里乐开了花。 他下定决心, 一定要向师傅学习。
在随后的工作中, 张春波多看、 多学、 多问, 技术能力和水平提高很快, 并在高森的机器人研发项目中成为高森的得力干将。
在高森的影响下, 张春波也主动开动脑筋, 进行技术创新。 今年, 张春波所在的小组做了一个“高空作业影音传输装置”, 作用是实现高空作业人员、 地面人员和在公司的技术人员的同画面同语音,从而可以更有效地沟通, 提高了作业效率。
张春波只是高森团队中的优秀代表之一。 如今, 高森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已经汇集了106项创新成果, 其中11项荣获国家级奖项,21项获得省部级奖项。 这些成绩离不开团队的共同努力。
2014年12月, 高森获得 “中华技能大奖”。
如今, 高森在研发第五代 “架空线路清障检测机器人” 过程中有了更好的设想———利用激光切除输电导线悬挂物。 这将是帮助高森再创辉煌的新方向。
来源: 中国劳动保障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