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线”作业精准发力
“真不好意思,明天现场进行质检活动,刚刚才散会。”在主控楼保护小室,项目副经理朱宁热情地伸出双手。眼前的朱宁,还未退去川藏联网工程赋予他的“晒伤妆”,一身得体的工装,黝黑面庞上架着的黑边眼镜显得书生气质十足。
早在来工地前,就了解到柳南换流站的工作量不一般。“柳南换流站工程是公司承揽的直流工程中实现电气安装总承包的首个工程,其意义之重不言而喻,原计划2016年6月30日双极投运,进场后,业主又将工期提前至2016年3月30日。另外,交流部分设备需在2015年12月25日投运。”朱宁比划着说,“按常规工期算,这个工程至少需要12至16个月,而我们要在9个月内完成。”
接到工程提速的要求,面对压缩后“不可思议”的工期,面对超常规的工作量,该工程项目经理周孚民、项目执行经理冷冰没有仓促作答,而是领着朱宁等几名技术骨干,用一周的时间,把工程量、人员、周边材料供应等工作,里里外外摸了个底,同时,一种新的施工管理模式渐渐清晰。
“超常规的工程,没有超常规的速度与满腔的激情是不可能拿得下的。”朱宁说,之所以有底气,是因为周孚民和冷冰带领大伙研究出了一种超常的施工方法——“流水线”作业。
流水线’应该见过吧,就是每个人或班组负责一个环节,环环相扣,比如施工部分,有1400多公里电缆敷设任务,较常规500千伏变电站多出数倍。”朱宁表示,项目部将二次班组细分为8个工作小组,各小组间既有分工,又有联系,多个工作面平行作业。“在该工程一次施工中,我们也将一次班组工作任务进行了细分,量档距、压线、挂线……同时作业,进度至少提速三分之一。”提及“流水线”作业方式带来的成效,朱宁掩饰不住笑意。
面对如此大的电缆敷设工作量,为控制电缆敷设质量,避免误工误料,项目部还编制了《二次施工管理手册》,以图表的形式,对整个二次班组的人数、敷设区域、敷设路径、进度、成本等进行了精心策划和有效控制。
虽然特殊工期下的施工方式解决了,但其实还有更多需要考虑的事,比如工作安排,比如反常的天气。
“当日事当日必,问题不过夜。”朱宁说,每天晚上七点半,是项目部雷打不动的“碰头”时间。各班组负责人总结白天工作进展情况和次日工作计划,遇到难点,一同商量解决。“前一天晚上,必须将第二天每个班组的工作安排妥当,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必须考虑,如果漏了哪怕再小的一个环节,整个流水线作业就会‘断层’,工期一天也耽误不起呀。”
天气问题,是项目部始料未及的。从现场了解,仅11月份,该工程所在的柳州地区就下了23天的雨,项目部周边的村民都说,在当地生活了大半辈子,没遇过这样的天气。
“困难是只纸老虎,不等不靠,总有办法解决。”谈话间,朱宁多次用到了这句话。从现场了解,为减少雨季给施工造成的影响,项目部在工地搭设了临时工棚,为施工人员配备了多套雨衣、雨靴,“天晴大干、小雨小干、大雨室内作业或者集中学安规……天气虽然对工程建设造成一定影响,但我们总有办法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