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57|回复: 2

揭开共和“神话”的另一面

发表于 2015-12-15 09:26:0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建国“神话”不惟人类早期国家诞生之初的“君权神授”,近代国家自法国大革命以降,亦多以“民主与自由”粉饰自己,其中不乏纳粹之类独裁反动的邪恶政权。而各类新政权除对旧政权竭力铲除之外,大抵会于意识形态上在新旧之间画出一道黑白分明的界限,以彰显己身的进步与合法。《世界末日之战》即是一部撕裂“神话”假面而还原历史真相的揭露之书,作者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以巴西“腹地”卡奴杜斯农民起义为叙事主轴,在纪实和虚构的双重糅合中再现了这段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于官方国史中留下了殊为珍贵的知识分子的个人印记。

与中国的辛亥革命一样,巴西的共和之路也充满坎坷和跌宕。1822年巴西摆脱葡萄牙殖民统治实现独立,1888年废除奴隶制,1889年推翻帝制成立共和国。表面看来,巴西的改弦更张顺风顺水,从奴隶制到民主制近乎一步到位,然而政治上的“变天”并不意味着经济上的“换地”——土地制度依旧岿然不动。从土地上被“解放”的奴隶变成廉价劳动力,其所创造的财富经层层盘剥后,被源源输入庄园资产阶级之手,再经由“腹地”(农村)输往首都和其他大城市,而处于金字塔最底层的广大农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以虚构形式书写如此复杂的真实事件,单线叙事显然会囿于顾此失彼的“一种视域”而失之偏颇,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卡奴杜斯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棵故事之树”。因此,略萨运用多声部的叙事手法,以块状拼贴方式从全方位角度探讨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他所架设的诸多摄影镜头在末日之战的大舞台上来回扫视,在人物与人物之间,场景与场景之间自由切换。

因之,小说没有任何人堪称中心人物,而群像式的描写既可以通过各种声部传达一种强烈的个人主观印象,也可以通过彼此间不甚和谐的叙述消弭这种印象而造成一种平衡。略萨在以往小说中惯以某个人物,充当传声筒发表一己之见,此时亦躲在各种声音的聒噪背后作壁上观,以一种不加干预之姿,任其笔下的人物观察和表达。于是,不同势力根据自身利益或是偏见折射下的卡奴杜斯起义,在同一个时空下可以幻化成各种判然有别的印象:在信徒,是通往天国的“圣战”,在无政府主义者,是“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在资本家则是“反对私有制的叛乱”。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略萨对卡奴杜斯起义不乏同情之心,但他并没有单纯地出自“政治正确”站在受压迫的民众一方。卡奴杜斯起义与大多旧式农民起义一样,有着明确的对土地分配的要求,和模糊的政治改革期望,但它以迷信来反对迷信、以愚昧来抗击愚昧的斗争策略,只能把起义引向狂热与恐怖的死胡同。如果说农民反对新政府的人口调查、户口登记、征税等等,盖出于“几个世纪累积”的对国家的天然不信任,那么人性中的黑暗就不能用迷信和愚昧来解释了。《世界末日之战》以大量篇幅描写四次政府围剿起义的战争场面,其残忍与暴烈不惟官军,亦有义民血淋淋的双手所铸成,战争终究沦为一场不分善恶的人道灾难。

略萨以秘鲁作家身份,书写发生在另一国度的一次被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农民起义,其意恐怕未必要为之翻案,而是站在新世纪的高度予以重新诠释:“卡奴杜斯的悲剧就是拉丁美洲国家现实的总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论起义成功或失败,都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它是旧貌换新颜的国家,不得不力图遮掩的伤疤,“神话”的光环终有阴暗的一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19 06:30:27 | 查看全部
感谢李老师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23 05:03:19 | 查看全部
学习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