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报讯 (记者李丹青 杨学义)又到年底,有部分企业又开始公布年终绩效管理结果,并且通过末位淘汰制,辞退员工,让不少职工吐槽当今职场“压力山大”。
2012年大学毕业后,罗慧茹进入国内某知名通讯公司从事营销工作,这在旁人看来风光高薪的工作,却让她倍感压力、提心吊胆,并最终于今年11月提出离职。
让罗慧茹战战兢兢的,是这家企业实行的末位淘汰绩效管理制度。“每年按比例淘汰,排名末位的员工无论能否胜任工作,都须‘走人’!”罗慧茹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公司按照相应考核体系,把员工上一年度的绩效考评为不同等次,排在最后等次的员工将面临被辞退。考核等次低或者自觉不安全的员工多数会主动离职,否则被上司或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叫去“谈话”,会感觉“更痛苦”。
据了解,末位淘汰制是绩效考核的一种制度,源于美国通用公司前董事长兼CEO杰克·韦尔奇提出的“活力曲线”理论,被认为是“给通用公司带来无限活力的法宝”。2001年,随着《杰克·韦尔奇自传》中文版在国内的畅销,末位淘汰制在中国也逐渐“火”了。2014年,有媒体以武汉市为例调研,发现200家涉及物流、房地产、餐饮等企业中,号称实行“末位淘汰”考核制度的多达80%。而且,末位淘汰制还逐渐演变为一些企业强制按比例辞退员工的一种企业用工制度,有的企业甚至确定了淘汰比例。
一家著名地产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上官盈告诉记者,她所在的企业也实行了末位淘汰制度,但更多用在管理岗位,以提高管理效率,形成部门间的竞争活力。“末位淘汰制度是绩效考核制度,并非用工制度,目的是激励员工而非辞退。”她说。
来源:新浪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