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2-15 20:50:13
|
查看全部
该如何度过职场危机?
其实职业发展有一个过程,可以简单总结下面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生存期(1—3年),这个阶段是所有人都面临过的阶段,你毕业之后进入职场工作,前1—3年是一个生存期,有些人一年就定位了,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生存期就是你要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这个时期的关健词,首先你要拿到这个职业的准入,这个时期要更加勤奋一点,不停的投入你的工作、扩大你的社交、积累你的人脉,这可能会让你找到更好的资源。
第二阶段是定位期(3-5年),这个阶段属于职业稳定下来的阶段。专注于你想从事的领域,然后去投资,去学习,参加学术交流等。不断提升职业核心竞争力。
第三阶段就是发展期(5-15年),这个阶段要做的就是抵制住外界的诱惑,这个就断要不停的专注,专注你要做的东西,然后坚持去做。不断地积累人脉,打造个人的职场名片。
第四阶段就是职业巅峰期和后期。
网上的调查显示,关于职场人士的危机感,工作1-3年的占36.61%;工作10年以上的占26.29%;4-6年的占22.80%;7-10年的占14.30%。
因此,根据职业发展规律,工作前3年是生存期,若太多考虑待遇、快速发展等就属于急功近利的心态,36.61%这么高的比例也正好说明了目前这个社会的急功近利。工作1-10年的以及10年以上的开始急躁属于正常现象。职业发展属于一个积累的过程,因此有个发展方向很重要。因此我建议准备进入职场或者刚进入职场的人一定要花些时间做个职业规划,毕竟工作要40年左右,用一个星期来想这个问题十分有必要。一旦找到自己特爱的,有能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样的职业干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有了好的业绩就会被发现和认可,就会有更多的职业给予和满足感。
在职业规划的时候一定要远离职业安全感和社会价值标尺。首先坚持自己的价值排序,搞清楚自己想要的价值观。我遇到这样一个学生,他是学酒店与会展管理的,在实习和工作中发现自己更喜欢与人打交道,喜欢受到客人和同事们的认可,喜欢帮助到顾客,为他们解决问题的感觉。于是想到应该去从事企业咨询、HR或者职业规划师。我对于他的这个想法非常支持。只要用力追,能追上你爱的职业的。
其次就是破除职业安全感。每个人的安全区域都会存在,而且安全区域旁有个延展区,延展区旁边有个恐慌区。现代心理学认为,安全区、延展区和恐慌区是人类感知外部世界的三个阶段。安全区使我们熟悉的,得心应手。延展区里面是我们很少接触甚至没有涉足的领域,充满新鲜的事物。恐慌区,在这个区域人会感到忧虑和恐惧,比如从事一些很有挑战的事情,如极限运动,对于某些人公众演讲也算。
如果要突破个人的安全区域,则需要从安全区域跳到延展区,甚至再到恐慌区。这种改变就是要求一个人改变习惯,逃离安全区、进入延展区和恐慌区,形成新的安全区。并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螺旋上升。比如我在刚入大学时很怕对这公众讲话,记得大学的第一次班会自我介绍的时候差点将个人信息都介绍错了,因为太紧张和恐慌。因为不选择公众讲话就是我当时的安全区,但慢慢地接触很多人,参加很多校园工作,有时候自己不得不当着公众讲话,这个时候开始需要进入延展区和恐慌区,然后一直持续的紧张、痛苦、难受······随着尝试的多了,自己也会学习一些技巧,也会精心的准备,慢慢地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一些小进步,也会得到一定的肯定,慢慢也就更加自信了!此后,当然我的安全区域扩大了,即以后在公众面前讲话也会是一种享受了,比如我现在很喜欢讲课,和学生分享。因此,自己能体会到要突破自己的安全区才能获得更多的改变和成长。突破安全区就必须做一些小小的冒险和尝试,不断地积累自信和势力,最后安全区域就越来越大。
最后,就是多关注事情的过程而非只是结果,慢慢就会减少急功近利心态。一旦有了“能想到的预期和及结果”的模式,这样的人就会陷入害怕和恐惧的境地。同时对自己的付出表示不值,因此会不那么努力,结果更加不理想,没有达到自己要求,于是更加怀疑自己的付出,于是形成恶性循环的心态。所以不要过分预测和看重结果,看的越清晰,越没有价值!真正的幸福感来源于投入的过程,更是获得结果的这个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