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的变化
用工荒虽然不能追溯到久远历史中去,但绝非这两年的新现象。新千年以来,用工荒实际有两轮,样子发生了很大变化。谁缺人?哪儿缺人?缺什么人?这几个问题,都有了不同答案。
2000年之后,我国加入WTO,外贸在已经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再次拔高,为东南沿海加工厂带来无数订单,以线带面地吸引全国劳动力前来。经过两三年的酝酿,2004年左右用工荒开始出现。这个时候最为稀缺的大概是二三十岁的熟练女工。苏南、浙江、珠江口的轻纺、服装等工厂因为女工稀缺而发愁。大部分地方全年女工岗位数量超过求职数量。
这段时间里,外出打工的人基本是六零后、七零后,三四十岁的年纪,基本上第一次出门工作。整体经济景气非常高,无数国人平生第一次发现了出门赚钱的机会,手艺逐渐在打工过程中掌握和熟练。所以技术工非常缺,高水平打工人群是此时用工荒的核心,并且差不多也就在北上广深及周边拥有高水平行业的大城市群中出现。
危机前的用工荒基本上是由于需求的增长远高于供给增长导致,多少是喜气洋洋、热火朝天的局面。大家明着抱怨,实则暗爽:“哎呀,生意不好做啊,订单满天飞,工程师找不到,愁死我了。”然而2008年,百年不遇金融危机袭来,基本抹去了这样的图景,开启了“新常态”。尽管有政府自救,但外贸企业大批倒闭、裁员。经历了几年起伏之后,厂子生意时好时坏,招工难又出现了。只是此次,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是来找工作的人变年轻了。危机虽然浩荡,但没有洗去老板们对于二三十岁年轻工人的偏好。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一下子发现工作再也不像当年开始出来打工时候那样好找了,得托老乡、找中介,往往待遇还不一定好。然后发现,不光是女工缺,现在男工也缺。工地上的活还得男人做,而八零后、九零后为主的年轻人不愿干。现在不光是缺技工,普通工人也缺。人才市场上想招个普通工人回去干车床,往往要守株待兔好几天。最后,当年缺工人的只有东南沿海,现在连湖北、安徽、四川这些地方也在闹用工荒。以前也就年节前后工人少点,现在恨不得一年到头要打招聘广告。
考虑到“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下降,当前的用工荒是劳动力需求的下降被供给下降所超越,与前一轮截然不同。那么,人都去哪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