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会场内,头脑风暴来袭。会场外,在线提问不断。昨天召开的第五届劳动论坛得到了本市知名企业和职工的广泛关注,短短1个小时,本报微信公众号就已经收到了近百条网友的留言和提问。5位企业嘉宾代表现场回答提问,精彩观点不断。
上海前隆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CEO俞亮
问:
一个成功的创新企业应该有怎样的品质,可用几个关键词概括?
答:我们是一家正向成功发起冲击的创业公司,我们对成功企业品质的理解有三点:行业高度、专注创新、抗压耐力。
行业高度———我们始终认为,创业首选要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专业高度决定创业路途的坎坷程度。
所以,首选建议创业者从自身最熟悉的领域来用各自敏锐的眼光来寻找商业机会,站得越高看得越远。
专注创新———优秀的创业团队,很少通过模仿复制获得成功,至少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模仿者。在被已看好的市场去复制成熟商业模式,面临千千万万的竞争者和先行者,或许已有资本大鳄虎视眈眈率先涉足,我们草根凭什么去挑战获胜。因此我们前两年就在手机移动端做了一些银行没有覆盖的业务,获得了一定的市场认可。
抗压耐力———我们草根创业,初期必定什么都缺。缺钱、缺人、缺认可,我们要做的是承受困境,想清楚踏出第一步,在前行的每一步壮大自己、完善团队。现在政府支持创业创新,比起3年前创业环境好太多。我们创业初期在没有办公室的情况下,甚至在地下室待了1年,做产品研发。直到2年前被虹口区人社局扶持,才搬入崭新的创业园区。我们面临过所有创业者都遇到的困境:发不出工资、没用户、产品不完善等等挫折,我们坚持了下来,熬到高速发展期。
创业拼综合能力,自信是我们的必备品。
互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裁助理、工会副主席邢龙飞
问:
一些企业为员工提供创新创业基金、办公场地等便利条件,如果员工真的在企业的帮助下创新创业成功,企业会“得不偿失”吗?
答:我们沪江网最早也是从大学生创业起步,从最早的只有8个人8万元资金创业起步,发展到现在的1200名全职员工,2000多名兼职员工,在今年的双十二,我们自己的网校销售额更是达到了单天4421万,比去年突破了7.8倍。当我们的企业发展到这样的规模的时候,我们一直在思考我们未来的发展,我们是不是要持续这样发展?变成2400人?3600人?
如果大家去过互联网企业的话会发现企业里最多的就是人,人是唯一的资产。我们就在想我们需要改变这样的机制,因此我们设立了创业投资基金和内部孵化器,给有梦想有想法的员工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创意的机会。经过大半年的尝试,我们不仅没有说得不偿失,反而收获了更多的项目。对于员工的创业,我们只有一个方向:只要员工的目标和公司甚至是整个行业的趋势是一致的,我们就会支持员工。在前六个月提供创业空间,还支付给员工工资,让他们专心自己的项目。等到六个月以后,如果项目可以的话,我们会通过投资基金以市场风投的机制进行投资,让员工自己出来做项目。
当员工的角色转变为股东的时候,他们的积极性也提升了很多。以前我们规模小的时候,员工可能是说“领导说什么下面做什么”,现在由员工变成了股东,就成了“我要干什么”,只需要征得前辈的经验支持就可以了,极大改善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也让我们收获了一大批好的项目。
电通安吉斯集团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CatherineHuang
问:
很多企业都有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可否介绍自己企业的创新人才的特色培养机制?企业是否有特色创新奖项?
答:今年是我们集团第一次参加劳动论坛活动,我们电通安吉斯集团是一家总部在英国伦敦,母公司在日本东京的一家全球性的专门从事营销传播的一家集团公司。在内部奖项方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我们电通安吉斯叫“电通安吉斯创新大奖”。
这个奖项我们在年前就已经开始运行,它是在全球范围内一个专门用来鼓励全体员工跨国界、跨市场进行创新方面交流的一个奖项。每年都会评选出最具有创新创意和具有时效的获奖员工团队和作品。这与我们企业的愿景“创新品牌,成功之道”是相同步的。每年获奖的团队和作品都会在全球高管的年会上给予嘉奖。
为了让我们选出的作品真正能够代表行业的最高标准,我们的奖项设立的标准和条件都是与我们的行业在国际上最为顶尖的大奖所保持同步的。对于我们营销传播行业来说,近年来专业的细分越来越快,对专业能力的要求越来高。在这样一个趋势下,我们在奖项的设置上也反映了这个趋势和变化。奖项的类别有包括整合类型的创新奖、时效奖,在专业细分方面呢也有不同类别的奖项,包括最佳社交媒体运用、最佳移动运用、最佳技术及最佳品牌内容等。对于参赛的合理建议我们都会积极采纳并予以嘉奖。
上海移动公司工会副主席刘德彪
问: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如何增加员工的“互联网基因”与“创新基因”?
答:首先,我觉首先“互联网基因”包括三个元素:平等的文化、开放的平台和创新的机制。
我们上海移动有员工7600多人,员工队伍呈现年轻化,即:员工平均年龄:34岁,80后、90后员工占70%以上;专业化,即:业务类岗位员工占65%;知识化,即: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占90%以上,“三大”特点,上海移动的运营特性和工作属性,也是与互联网密切相关的,这一切让“互联网基因”已深深地植入了员工的心中和脑中。
把互联网与创新两者有效结合,助力员工增强“基因”,是工会工作的努力目标。在这过程中,工会主要有三个抓手,首先就是要做挖掘人才的抓手,通过各个条线的达人赛挖掘储备人才;其次就是要做培育人才的抓手,加强与互联网企业交流。第三个就要搭建平台,让每一位有创新潜力的人都能获得机会。比如我们开展的自主创意大赛,通过论坛的形式让大家发表,并对前十名进行授奖,这些参赛的项目也将成为我们即将发布的新项目。
今天的我们身处无限想象的“互联网+”时代,如何探索将传统的员工技能提升向学习智力型、高效经济型、科技创新型转变;需要发挥好工会独有的组织优势,从企业源头介入,在机制上提高员工技能提升的意识,从而有效助力企业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实现员工“互联网基因”和“创新基因”的转变。
张江高科技园区总工会副主席杨剑飞
问:
现在各种创新比赛、达人比赛很多,现场有举办过这类比赛的嘉宾吗?能够和我们分享一些经验吗?
答:张江园区是一个高科技园区,辖区内科技型企业居多,园区工会就以职工的科技创新为抓手,每年都组织创新达人赛。
如今,我们组织创新达人赛已经有三年了。比赛遵循评选标准统一、评选过程公开、评选结果公示的原则。而且,我们在整个过程中非常重视基层职工的评选意见,同时兼顾评选的专业性和平衡性。
创新是张江的标签,作为园区总工会,我们把提升员工创新能力作为重点,通过开展创新达人赛,不断扩大职工参与面。创新达人赛关注挖掘创新个人和团队,并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把整个活动搬到网络上进行。通过园区总工会官方微信,征集创新达人的标准;公示创新达人的成果,开展网上投票。园区企业和职工积极参与评选,踊跃投票并纷纷转发,就是这次比赛使我们官方微信首次位列全国第四、上海第一,微信的阅读量也猛增。
三年来,通过“创新达人赛”,充分调动了职工的创新积极性。活动开展的第一年就许多职工就上报了科技创新项目,而且连年有递增,创新的项目质量也在提升,很多创新成果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我们的竞赛的特点也是将成果分享到个人和团队身上,既有侧重,也有统一。
此外,开展“创新达人赛”劳动竞赛活动,提高了广大职工的综合素质。在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更多更新的专业技术知识、团队协作能力和更高的心理素质,这些都在活动中得到了提高。
来源:劳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