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2-18 16:36:25
|
查看全部
不久刘备找到借口,可以跟刘璋翻脸了,庞统又献三策,刘备选择了中策。因为下策是打道回府不必多说,上策是趁刘璋无备突袭成都,这虽能速战速决,但未经宣战,与“鸿门宴”之计本质相同,不利于建立政治威望,而中策摆出仁义之师、堂堂正正的姿态,名正言顺,稳扎稳打,有利于收服民心。这场战争打了两年多,刘备在54岁时终于“跨有荆、益”,实现了七年前诸葛亮隆中对策的第一步计划。
今天很多人仍埋怨刘备过于迂腐,只须酒杯一摔或偷偷摸到刘璋老窝,从此脱离苦海,何乐而不为?刘备的雄才大略恰表现在这里,他牢记自己的“企业使命”是统一中华、振兴汉室,一时心切只会因小失大,所以能抗拒诱惑,坚持“仁义战”,充分显示了他不仅有很深远的政治眼光,也具有超人的意志力,不愧为杰出的政治家。
松下幸之助曾说:“只考虑利润和事业的扩张,而没有正确的经营理念,是行不通的。”领导者必须具有顽强的毅力,在跬步之中看到千里,不能急功近利,才能在复杂局势中不为各种“看似机会的机会”所动,把握住正确的航向,即使遇到困难,持之以恒下去,也必会否极泰来。中国当代企业家朱江洪和董明珠,就是以这种精神,率领格力在专业化的道路上埋头苦干,终把对手远远抛在身后。
五、尽人器能,不拘一格
刘备在树仁义结民心之外,十分重视人才的作用。《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他:“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刘邦的武勇谋略都很一般,却以会用人而战胜了中国历史上战斗力首屈一指的著名军事统帅项羽,缔造了汉族名称由来的大汉王朝。刘备本人的才能比刘邦强不了多少,也是以用人在与“汉贼”曹操的对抗中,从绝对劣势而逐渐占据了优势。
刘备三顾茅庐前身边缺乏优秀的策划人才,公司始终在濒临倒闭的边缘。并非幸运的是,他“兴复汉室”的大义吸引了怀有同样志向的诸葛亮、庞统等“许以驱驰”。刘备从此发动一波又一波凌厉有效的营销攻势,不足七年便“翻然翱翔,不可复制”。
对于持有不同看法的人,刘备也能宽容,用其所长。荆州刘巴,字子初,是一位连诸葛亮都自愧不如的经济学专家,但是刘巴不喜欢刘备,在刘备撤军时“荆楚群士从之如云”,刘巴偏偏北投了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派他招纳长沙等三郡,正巧刘备来攻,他回不去了,便再次远走高飞。
后来在刘璋手下,曾多次提不利于刘备的合理化建议。刘备围成都,却传令三军:“其有害巴者,诛及三族。”定益州后,刘巴谢罪,刘备毫无责怪,反而高兴地委以重任。刘巴于是尽忠竭力,向刘备提出一套货币和市场政策,解决了刘备的财政困难,蜀钱甚至还流通到江东三吴地区。刘备自己也说:“子初才智绝人,如孤,可任用之;非孤者,难独任也。”这是他在用人方面自认为比曹操还要强了。
《三国志·先主传》中有一段述说刘备的用人:“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刘备起用人才,不拘一格,虽然他地盘和人才基数都不如曹操,却创造了一个足以制衡对手的局面。
诸葛亮在用人上就比刘备逊色多了。比如魏延是难得的军事人才,刘备把他从牙门将军直拔到督镇汉中,这一位置大家原来认为非张飞莫属,于是“一军尽惊”。但诸葛亮却始终怀疑魏延的忠诚度,魏延只能“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了。再如刘备认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却“违众拔谡”,导致街亭大败。虽然有这些瑕疵,但诸葛亮整体上用人还是颇值得称道的,造成蜀汉后期人才匮乏的责任要由诸葛亮培养的两个接班人蒋琬和费祎承担,他俩做CEO十八年不思进取,实际上已放弃了企业最初的宗旨,采取全面保守的策略,得过且过,造成人才断层,以至姜维北伐时,只能带一批老将左支右绌了,如廖化那时年已70左右,当时俗语“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说的就是这种缺乏新鲜血液的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