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80|回复: 0

中国矿企海外并购面临的问题

发表于 2015-12-22 21:18:4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企业“走出去”时要特别注意我国配套的工业政策的滞后与企业的稚嫩、“走出去”中的跨国差异、国外对中国矿业企业的偏见、风险意识不足、战略目标不明确五个方面问题。
  “走出去”的战略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国内任何一个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呈直线上升趋势,国内矿产资源已明显无法全面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这是国内矿业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我国矿业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遇到了国内相应政策滞后与企业稚嫩、跨国差异、国外对中国矿业企业的偏见、人才缺乏、风险意识差等问题。在当前的形势下,如何“走出去”、如何才能走得更远是中国矿业行业关注的热点之一。
  “走出去”时机日益成熟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美元指数大幅下挫,美元、欧元大幅贬值。随着两种货币的贬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跟着大幅下降,全球股市大幅下跌,使得以往壁垒重重的能源矿业企业为了能挨过经济危机,刺激国家经济增长,实现复苏,不得不降低门槛,并主动出让一定的议价权、主动权与控制权,而两种货币的贬值,也相应地让人民币拥有了更强的购买力,为我国企业“走出去”进行收购兼并,降低了投资成本,创制了良好的货币环境。
  从国内方面来看,中央明确提出了“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思想并获得了企业充分认同。
  我国经济近十年来,平均超过10%的增速与因之而来的庞大的外汇储备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实际动力与资金支持;让本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融入其中,以提高本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的强烈愿望,成为了企业的主观动力;国家有关部委出台的简化境外投资审批程序,规范境外直接投资的政策,为“走出去”提供了政策上的便利与保障;而2009年商务部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更是让国内企业从思想上达成了抓住时机“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共识。
  参与国际竞争具有紧迫感
  随着中国工业化持续30年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供应的瓶颈约束日益凸显。
  经济的高速发展,急剧加大了对油、气、煤、铁、铜、铝、铅、锌、钾盐等重要矿产的需求量,预计到2020年,我国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重点资源的后备储量严重不足,已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基本需要。
  因此,在挖掘国内资源潜力的同时,充分利用海外资源,实施资源型企业“走出去”战略,寻求和建立海外稳定的矿产资源供应基地,成为维护我国经济安全、保障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
  另外,面对我国日益庞大的外汇储备,如何合理利用这些外汇储备进行海外资源收购,使其保值增值,以提高外汇使用效率,缓解我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维护我国的外汇储备安全,也成为矿业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运作的现实压力之一。
  “走出去”需应对多种问题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失败而告终的事例屡见不鲜,无论是收购品牌、技术,还是石油矿山等资源,都是同样的命运。
  另据最新研究表明,过去20年,全球大型企业兼并案中取得预期效果的比例低于50%,而中国则有67%的海外收购不成功。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包括矿业企业在内的我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工业政策的滞后与企业的稚嫩问题亟须企业面对和解决。从政府的宏观角度看,国家有关部门没能出台和落实好相关方面的配套政策和措施,致使“走出去”的鼓励政策不到位、信息咨询服务欠缺、对外投资的法律体系不健全、投资管理存在盲区等等,不能适应我国企业进一步“走出去”的需要。
  从企业的微观角度看,目前,我国企业总体上还处于转换机制,学习和适应国际惯例的成长阶段,“走出去”进行境外投资,开展跨国经营还只是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呈现规模小、数量小、信息滞后、分散化经营、层次低、效率差的特点。
  第二,从兼并收购到跨国整合再到当地化经营,企业都必须要注意跨国差异。这种差异既包括国情、制度、文化、理念、游戏规则的区别,也包括意识形态的不同。这种差异对跨国公司来说是不可避免的。
  很多企业在国际化以及“走出去”后本地化的过程中,由于无法对文化、理念、制度等多方面的差异及时做出适应性改变,只能将“中国经验”照搬到海外,造成了很多沟通与经营管理的障碍。
  从大致分类来看,发达国家的共性点有:矿业的政策、法律健全,环境保护力度强,市场经济规律执行比较到位,对原住民保护有力,对本国人力资源利用高度关注,劳动力价格极高;发展中国家的共性点主要是:法制基本健全但执行不到位,劳动力充足但劳动力价格逐步上升,日趋重视环保却还有很多缺位,矿产资源丰度有相当潜力,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明显;经济相对落后国家的共性点是:矿产资源丰度大,-500米以内浅层资源还未勘查开发利用,基础地质非常薄弱,廉价劳动力充裕,矿业法律和制度有很大的伸缩空间,政府腐败相对严重,基础设施落后。
  这些不同地区的特点,在企业“走出去”时都不应被忽视。
  第三,国外对中国矿业企业的偏见也是企业不容轻视的问题。
  目前部分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国有矿业企业存在较为普遍的政治偏见和戒备,他们把中国国有矿业企业的海外收购看成中国国家威胁,于是或明或暗地予以干扰、阻挠和破坏,阻拦中国购买敏感性资源和核心技术,特别是中国国有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更是遭受差别审查待遇,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受阻、中铝收购力拓被拒等事件就说明了这一情况。
  第四,人才缺乏是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运作与矿业企业本身所擅长的专业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也对一些以前专注于进行矿业开发的企业在人才培养、引进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原本很多专业进行矿产开发的企业,直到“走出去”之后才发现缺乏很多了解国际相关法规的法律人才和能进行财务经营、国际融资的财务人才及既熟悉工程技术又能熟练掌握英语的高级谈判人才等,给企业造成了重大损失,有的甚至使“走出去”之旅功亏一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