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薛金良:在志向中成长的“全国冠军”
作者:申军平
2009年10月14日,刚刚从第三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钳工决赛赛场夺冠归来不久的中国北车永济电机公司工模具分厂模具钳工薛金良,带着公司领导的关爱,又去参加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盛况。消息传出,员工们羡慕地说,我们也要学好技能,像薛金良一样树立远大志向,也“露露脸”!
但大家知道,为了这一志向,他已经等了3年。2006年11月,首次参加第二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钳工大赛,就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
“人生的快乐在于树立志向,有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干成事。”薛金良道出了他走向成功的秘密。
一个志向: 走“后门”拜师学艺
2001年,当年轻的薛金良从兰州技校机械钳工专业毕业来到永济电机厂后,该厂职工学技术的风气深深地感动了他:只要学好一门技术,就有出路。最终他决定选择技术难度最大的工种模具钳工。
要学好这一门技术,必须有个好的师傅。薛金良懂得这个理。他走“后门”找到他现在的师傅万文华,后来一趟又一趟地到车间、到师傅家里拜师,并说明他想学技术的志向。师傅被感动了,2003年薛金良被调到工模具分厂,万文华收下了这个有志向的徒弟。
模具钳工一把锉刀走天下。薛金良干起模具钳工后,万文华才发现他连用锉刀的基本姿势都不对。从基本功练起,薛金良每天一把锉刀不离身,白天练锉,晚上也练锉。但在分厂搞的第一次模具钳工技术比赛中,随便一个人的水平都超过了他。师傅以为薛金良泄气了,就经常告诉他:要想在这个行业超过别人,别人用5份力,你就要用10份力,才有希望。他对师傅说:“你放心,我一定要超过所有的人!”
此后,工作间隙,别人喝茶、聊天,他却拿起锉刀一个人在那里练,不懂就问。从练习用锉刀开始,在师傅的指导下,怎么磨钻头、怎么修磨铰刀、怎么划线找基准……薛金良的技术在一天天艰辛的付出中,慢慢地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2009年,薛金良在山西省第三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一举夺得钳工工种第一名。
一种韧劲: 工作就是通向成功的“考场”
不论干什么活,薛金良都要动一番脑筋。他不只是像别人一样认真地干,在认真干的同时,他会琢磨怎么干既省时又省力。为此,他的好多点子“专利”,至今还在同事中应用。
模具拼块是6块或8块大型工件拼在一起的工作。在拼起来时,大家都用同样的材料浇注。但在拆模具时,别人采用融化材料,而薛金良却利用汽车千斤顶的原理,做了一个简单的拆卸工装,只要轻轻一使劲,就拆卸完成,既节约时间,又省力气,还不影响原来组装的精度;大家都在干塑料模具,为抛光内圆,一般人都在用纱纸认真地打磨,而薛金良却自制了一个抛光头,往风沙轮上一装,他的工件简直成了一件工艺品。
薛金良的一个个点子,很快就让同事刮目相看。但很多同事不理解薛金良每天干活时蹲在哪里琢磨,有时晚上自愿加班还在琢磨,为啥?
很快大家明白:薛金良动脑筋是要把自己做的每一项工作,当作他实现志向的“考场”。因为薛金良知道,要想在真正的考场上拿到珍贵的一分,没有平常这些苦练的“习惯”,是得不到的。
2006年,为备战第二届职工职业技能钳工大赛,薛金良每天晚上、双休日都在岗位上。“五一”长假,厂里放假7天,他就在车间里琢磨了6天。
一个爱好: 为志向插上腾飞的翅膀
“我只有这样一个爱好,你还不能满足我?”每次妻子说他对书痴迷时,薛金良总会找这个理由。
其实薛金良知道,妻子并不怨他看书。因为爱看书,他欠妻子的太多了。两个人每月的工资,有时他买一套书就花掉一半;在家看书到深夜,经常因一个问题弄不懂,睡不着,半夜打电话与人争论把妻子吵醒;与妻子一起上街,每回都把妻子扔到大街上,自己却钻到书店,抱了一大堆书回家,更不用说每天买菜做饭等家务重担……
薛金良的爱好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这几年,他跑遍了周围各市的大小书店,买回了一本本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的书籍。走进他的卧室兼书房,各种各样的钳工技术书籍堆了1米多高。
因为看书多,薛金良成了班组的“活字典”。这一爱好,也为薛金良在公司技术引进产品中,一展伸手,提供了广阔的施展舞台。
在修理我国铁路大功率和谐3型、和谐2型电力机车配套的电机复冲模具时,由于组装模具需要好几个人配合才能完成,为了节约人力、时间,薛金良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探讨,他用螺栓、螺母做成了一个简易的千斤顶,经实际运用则需1个人即可完成模具的组装,既节省了模具的组装时间,又降低了成本。这个小改革受到车间、班组师傅们的大力赞扬。
据统计,仅2007年,经他亲手组装、模修的工装模具就达到三分之一,一次试模合格率 1.04次,工装一次交验合格率99%,模具一次交验合格率99%。
面对今后的工作,薛金良笑着说:“我现在虽然实现了我的志向――冠军梦,但还要不断向别人学习,每个人都有比我强的地方。”朴实的话语中流露出他孜孜不倦的学习劲头和那股钻劲。(永济电机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