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28|回复: 0

袁伟民揭“猛料”还是“毛毛雨”?

发表于 2009-10-15 14:23:0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背景:袁伟民的新书《袁伟民与体坛风云》曝光了不少从未公开的体坛内幕,如“马家军”为何忽然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销声匿迹;暗指“中国申奥之父”何振梁“有些行为与北京申奥的总方针相悖”;审计风暴有玄机、女排为何也打假球等等。

   中国青年报发表毕诗成的文章:最引人注意的还是关于“马家军”的内幕——在距离悉尼奥运会开幕不到一个月的“飞行检查”中,“马家军”获得奥运会参赛权的7名队员中,有6人被证实使用了兴奋剂或有很大的使用兴奋剂嫌疑。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大背景下,体育总局领导层毅然将包括“马家军”在内的所有经抽查使用了兴奋剂或有使用兴奋剂嫌疑的运动员拒之于悉尼奥运会门外。这一“迟到的真相”为公众解开了10年前的谜团,但也有一些网民认为这一真相“迟到”得太久了;有网民认为现在已经是一个“不痛不痒”的时间,这种披露很难说还有什么实质意义。袁伟民说:“我对事不对人。我只是不想再违背历史、违背真实了。不想让大家永远搞不清楚一些真相。总之,我不欠谁的。”“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这句名言依然振聋发聩。所有帮我们还原历史真相的人,尤其是顶着压力的人,能在将要退休或退休之后说出真话,已经是不小的进步。但运动员被查出兴奋剂也好,审计风暴有玄机也好,女排打假球也罢,这些难道不是公众应在第一时间知道的真相吗?在中国体育的“国家体制”背景下,此等公共事务应该被密闭吗?如果知情人不是事过境迁地讲出来,大家就可能“永远也搞不清楚”,这样的真相也太脆弱了吧?我们需要迟到的“爆料”,更需要及时的“爆料”。真相越新鲜,越能证明人的舒展、社会的开化、行政的清明;尘封许久、姗姗来迟的真相,多少反证出一些地方的扭曲,以及一些欣慰之余的遗憾。巴金是一面镜子,张保庆是一面镜子,袁伟民又是一面镜子,究竟需要多少面镜子,才能清晰地照亮我们社会的每个角落?

    小蒋随想:公众知情权是当下的时髦词汇。不过,仔细想想,某些事就算普通人知道了又能怎样?或许,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某些秘密之所以形成,原因在于身处其中者认为,“低调处理”有益“大局”。公众可以质问这是“家长作风”。但是,如果马家军“嗑药”被大肆宣扬,对于申奥有啥影响不言自明。“嗑药”的运动员被禁赛,至少在客观上达到了维护体育纯洁性的效果。这之中确有“家长”的政绩思维。但是,既想成就一项重大活动与工程,又不希望某些人藉此得益,显然是不可能的。无利不起早,“无私奉献”这样的话对某些人有多少意义?郑板桥有句名言“难得糊涂”。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糊涂,什么时候不应该糊涂,这样的人一点都不糊涂。反之,才是真糊涂。某些历史究竟要被尘封多久,取决于内幕的敏感程度,有些东西可能普通人一辈子也不会知悉。袁伟民曝光的这点“过期猛料”,在“牛人”眼中可能只是“毛毛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