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88|回复: 3

[已见刊稿件] 老物件“土喇叭”

发表于 2015-12-26 13:19:0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土喇叭 1.jpg (老物件)“土喇叭”
听到“土喇叭”三个字,年近80岁的孟师傅顿时来精神,喝了口茶,润润嗓子,便滔滔不绝地说起他和“土喇叭”的往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从部队转业到我们安徽电建一公司分配到起重班从事起重指挥工作。他说,就是指挥吊车起钩、松钩和转向,这项工作劳动强度不大,不累,但累嗓子。因为当时的吊车发动机一启动,浓烟弥漫,相距五步看不清对方的脸,听不清对方说话。再加上施工现场车水马龙的施工噪音,噪音特别大,为了让操作工听得见指挥信号,他们只能大声喊叫。一天下来,嘴干舌燥,嗓子火烧火燎的疼,说话声音嘶哑。因为声音嘶哑,其他班组的同事戏称他们为“大鼓班组”,说他们的声音和唱大鼓的很相似。
那时他们班组都是清一色的年轻力壮棒小伙,声音嘶哑一点都不在意。直到有一天,他使出吃奶的力气,传递信号时连吼带叫,操作工还是把“松钩”误听成“起钩”,幸好所吊设备重量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这次有惊无险的未遂事故,大伙意识到这么“喊下去”迟早要出事,必须要想方设法解决。班长还为此给他下道命令:你从部队专业的,见多识广,脑子也灵活,就指望你想招了!
正当他为找不到“万全之策”而苦恼之时,收到战友随信寄来的演习照片,战友拿着圆筒状的铁皮喇叭,站在山头上向山下“喊话”,特别神气。
这一幕和我们指挥吊车很相似啊!想到这他忽然来灵感,于是就跑到施工现场废料堆里翻找制作材料。他先找一块薄铁板,卷成1米来长,碗口粗喇叭花状的,找电焊工师傅帮忙,焊上接口,立马跑到炉架上进行试验,声音增大了一些,但胳膊受不了,太重了。
他又找薄一点的铁皮,重做一个,比第一个声音要大不少,不过效果还是不理想。他再找材料,重新制作。翻来覆去修改,尝试使用不同材料,不同尺寸,不同形状,前前后后,历时半个多月,直到第19个,大伙试验时特意选择施工现场最忙碌的时段进行,十几台吊车同时作业,二十多俩大货车来回穿梭,不高不低的声音,通过土喇叭,几十米开外的操作工听得一清二楚。
试验成功后,班组安排他给班组10个人每人做一个“土喇叭”。打这以后,他们的嗓子就舒服多了,听错信号造成的误操作再也没有发生过!
安全科的师傅听说他们的“土喇叭”好用,找孟师傅请教,也制作了几个,用于开大型站班会。
他发明的这种土喇叭不仅成为起重工指挥人员的“标配”,就连安全管理员现场巡查时也带着,喊一声安全注意事项,大半个现场都听得见。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土喇叭才“退休”,被电子扩音器,对讲机所替代。
不过,孟师傅说,今年年初,在他的推荐下,土喇叭再次重走“江湖”。区域偏远的风电建设施工现场,当电子通信工具电量耗尽,现场无法充电时,它就派上大用场了,起到“救场”的作用。(夏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8 09:30:10 | 查看全部
夏老师这个不错啊,能多提供几张图片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8 09:31:17 | 查看全部
这个拟用,请尽快联系我,或者加群:18687486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8 09:31:56 | 查看全部
我想针对稿件同你详细沟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