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03|回复: 7

独家:自主品牌大事记 今年应该记住的20件事(中)

发表于 2015-12-29 23:00:5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人民网
2015年对于中国车市而言,是一个充满了变革意味的转折之年。而对于自主品牌而言,同样如此,在增速放缓的大势之下砥砺前行的中国汽车人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值得记录的心路历程?对于关心中国汽车发展的国人而言,有哪些“大事”需要记住。环球网汽车频道独家盘点《年度自主品牌需要记住的20件大事》,期望同中国汽车人一道回忆披荆斩棘的点点滴滴。本文为该系列报道的第二篇。

第七件事 比亚迪勇夺新能源车首个中国专利金奖
提及2015年的车市,新能源市场的消费释放是最大的亮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前11月,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27.92万辆,同比增长4倍。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11.72万辆,同比增长3.5倍,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5.30万辆,同比增长3倍。另据乘联会数据统计,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继10月突破2万后,11月创新高,销量持续攀升至24664辆,同比增长2.4倍,净增长4289辆。前11月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已达13.87万辆。
而在新能源“风口”之中,谁是最大的赢家?相信答案只有一个:即比亚迪。
虽然不少的自主品牌纷纷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但凭借着多年深耕细作,比亚迪牢牢把握着新能源市场“一家独占”的格局。从产量上看,比亚迪车企依旧一家独大,11月产量达6004辆,环比增幅15%,净增量790辆,占比插电式乘用车产量的80%.

从销量上看,旗下秦和唐占据插电式车型总销量的80%,两车型销量达6070辆。比亚迪唐的销量在11月突破4千辆,占比达53%,继续拉大与秦的销量差距,成为插电式乘用车领域的领军车型。比亚迪秦则保持2000辆左右水平,占比27%。
比亚迪为何能在新能源市场上独占鳌头?持续拉大同竞争对手的领先优势?归根结底,核心技术上的遥遥领先是最根本的原因。

2015年10月27日,第十七届中国专利奖评审结果公示揭晓,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的“混合动力专利技术”获得中国专利金奖,这是汽车厂商首次在新能源领域获此殊荣。此外,比亚迪还有三项专利获得优秀奖:秦外观设计专利、电动汽车电池专利技术、储能系统专利技术。
众所周知,“中国专利奖”是由国家知识产权局设立的政府部门奖,是我国唯一针对已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给予奖励的最高奖项,该奖项为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所认可,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代表着中国自主创新的最高水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9 23:03:27 | 查看全部

第八件事 红旗车型复兴步履蹒跚 销量再度折戟成沙
作为共和国汽车工业的名片,红旗车有着令人骄傲的过去和荣耀的光环。但这个被关心自主品牌命运的中国消费者牵肠挂肚的品牌,在一汽集团大力扶持下,却依旧在中国车市走得步履蹒跚。
近日,有媒体称乘联会连续两个月并未公布其产量,而是只有销量数据。通常没有产量数据的情况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企业未及时上报,二是企业确实没有生产。
于是,“红旗H7销量低迷濒临停产”的传闻顿时尘嚣尘上。虽然乘联会和红旗内部人士第一时间表态,红旗H7并没有停产,但各方对于产量的遮遮掩掩的态度,却也表明了这款被一汽上下寄予厚望的转型之作依旧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红旗转型之路为何走得如此艰难?红旗未来究竟路在何方?这个困扰着一汽和中国汽车行业的老大“难”问题依旧无解。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1月,红旗H7累计销售了4500辆,同比增长91%。其中9月单月的销量突破性地达到了1041辆,创下自上市以来的新高。但10月和11月的销量却大幅滑落,只有462辆和451辆。有媒体感慨,一部“国宝级”的神车数月销量不及同集团下另一豪华品牌的一周销量,这样巨大的反差究竟谁该担责?
2015年换帅之后的一汽,原本对于红旗的复兴有了新的思路。刚刚履新的一汽集团董事长徐平对一汽的自主品牌进行了战略调整,其中红旗品牌成立单独事业部。同时, 一汽轿车在今年4月再度宣布,公司拟投资2.77亿元与一汽股份建设红旗H7技术升级项目。
但红旗H7的销量数据却再度冰冷地反应了新常态下汽车市场的残酷现实,要想让一部“历史感”厚重的“中国神车”真正走进千家万户,需要得不仅仅是开启一掷千金的“烧钱”模式。
红旗H7何时才能再度“飘扬”中国车市?这个问题的答案要等到2016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9 23:04:35 | 查看全部

第九件事 力帆酝酿转型 全力冲刺新能源领域
2015年对于重庆力帆而言,是充满了变革意味的一年。在新能源元年爆发的当下,创始人尹明善和力帆做出了一个历史抉择——由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过程。尹明善的转型决心不可不谓之大,动作连连。
根据i.Blue 1.0(智蓝战略Intelligent Blue Strategy)新能源战略,力帆计划在2020年前,将推出20款纯电和混合动力产品,实现新能源整车累计销售50万台,实现"823"计划,即平均每8度电行驶100公里、综合油耗小于2升/100公里及换电时间少于3分钟的性能目标。
在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背景下,尹明善已将新能源汽车和汽车金融这两大方向定为力帆今后的主要着力点,“互联网 与新能源汽车”正是这艘“民营巨轮”的新航道。
5月25日,力帆股份发布定增预案,该公司拟以12.08元/股,非公开发行合计不超过43046.36万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2亿元。力帆股份方面表示,该公司此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主要为构建智能新能源汽车的完整产业链。
此次募投项目及使用募集资金中,10亿元用于智能新能源汽车能源站项目;9亿投入智能新能源汽车60亿瓦时锂电芯项目;5亿元投入30万台智能新能 源汽车电机和电控项目;4亿元投资30万台智能新能源汽车变速器项目;4亿元用于智能新能源新车平台开发项目。
除此之外,12月,力帆股份再度发出公告,宣布力帆已与四川能投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未来双方将在四川省范围内合作或合资共建能源站,并共同在四川推动新能源锂电池新项目,双方还在直供电服务、金融服务和物资贸易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
有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力帆深蓝能源计划的全面启动,尹明善正在谋篇布局一局“储能(能源站)+生产(新能源汽车)+运营(盼达用车)+金融(融资租赁等)”的生态大棋。
意图在新能源领域“弯道超车”的力帆,胜算几何?尹明善的这盘新能源生态大棋能够得偿所愿?力帆的转型究竟能否成功,在2016年或许力帆能够给出更多的“答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9 23:05:39 | 查看全部
第十件事 北汽自主销量目标落汤 火线换帅拯救低迷命运
2015年对于北汽自主而言,最大的大事莫过于年底的换帅风波。
作为北汽倾力打造的自主品牌——北京汽车今年的销量并不尽如人意。在车市整体放缓和SUV表现乏力的双重冲击下,今年1-11月,北京汽车累计销售286216辆,同比仅仅增长2.1%,在距离2016年仅剩不到一个月的前提下,完成全年销量计划40万辆铁定“打了水漂”。
而这对于年初喊出了“对标长安”的徐和谊和北汽而言,似乎是一个不能接受的事实。而下一个五年北汽自主能否“完成使命”,也成为了整个汽车行业围观的焦点命题。
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在绅宝X55的上市会上曾经公开表态,北汽集团下一个五年的行动纲领是以314为关键词的“π计划”,即到2020年北京汽车跻身国内自主品牌市场前三,北京奔驰争取国内豪华车市场第一,北京现代进入国内合资企业市场前四。
为了实现自主品牌市场前三这个艰难课题,徐和谊和北汽当机立断做出了抉择。10月份,北汽自主阵营人事传出最大今年最大人事变动——此前担任北汽股份副总裁的梁国锋、销售公司总经理刘宇换岗,由原长安PSA销售公司总经理蔡建军接手操盘整个北汽自主板块营销重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9 23:07:07 | 查看全部

从长安跳槽至北汽的蔡建军被徐和谊委以重任,身兼北汽股份副总裁、销售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三职,北汽欲令其拯救北汽自主落队命运的决心可见一斑。
而蔡建军刚刚履新不久,即打响拯救北汽自主命运的“翻身仗”。12月12日,北汽补强SUV产品阵营的旗舰产品——A0级SUV新品X25全国上市,目标定位了“刚结婚、刚毕业、刚工作”的“三刚青年”群体的X25被寄予厚望。
众所周知,在国内SUV市场不断扩容与成本压力的双重作用下,小型SUV市场从2014年开始迅速崛起,几乎所有车企都已经或者即将在该细分市场推出产品。有数据显示,2015年1-9月,A0级SUV市场实现了156%的高速增长,远超SUV整体46%的增速,市场容量超SUV整体市场的四分之一。
而蔡建军也在X25发布会上立下了“军令状”,希望X25能在A0级SUV市场做到四分天下有其一。
而蔡建军和X25能否拯救岌岌可危的北汽自主节节败退的命运呢?他们能否给要徐和谊和北汽更多“对标长安”的理由呢?答案或许要等到2016年才能揭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9 23:08:05 | 查看全部
第十一件事 传祺猛打国际战略 欲成为中国制造新名片
2015年对于国际汽车市场而言,一个陌生的中国汽车品牌逐渐成为了耳熟能详的新名片——它就是广汽传祺。
从年初的底特律车展,到中东的迪拜车展,广汽传祺活跃在多个国际大展上,反复向国外媒体宣讲传祺的国际化战略,而传祺的掌舵人——广汽集团执行董事、广汽乘用车总经理吴松也成为了外媒关注度颇高的中国汽车人。

吴松在多个场合均阐释了传祺海外布局的雄心,传祺认为,借着“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东风,中国汽车品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内汽车市场增长潜力巨大,合资品牌增长放缓也给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创造了反攻时机。吴松表示:“2015年将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分水岭,也是中国品牌全面崛起时代的起点。未来十年,以广汽传祺为代表的中国品牌汽车必将主导中国汽车市场并成为全球汽车市场的重要力量。
在海外,广汽传祺得到越来越多海外用户的喜爱,在中东市场打开了局面并树立起了“中国最好汽车品牌”的形象。《雅虎财经》称传祺树立了中国汽车的全新基准,完全具备了与全球对手的同等水准,国际媒体广泛赞誉传祺“Best Chinese Car Brand”。

忙碌的身影背后则是广汽传祺打造国际品牌的决心。吴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广汽集团十三五规划已将传祺上升为核心战略地位,规划到2020年将累计投资340亿元建设传祺品牌,打造最具品牌价值、最具影响力、深受顾客喜爱的世界级品牌。
传祺未来将继续坚持对国际市场高举高打的进军势头,吴松之前曾经透露,2016年传祺海外市场加速布局,将以中东为重点突破,争取2017-2018年进入北美市场,打造世界级传祺品牌。未来5年,传祺计划投放20-30款车型,形成五大平台产品系列,涵盖A0/A/B/C/新能源,全面完善产品布局。
传祺在猛攻国际市场的时候,选择坚持诚信建设为品牌“背书”。12月21日,由商务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十八大部委联合发起的第二届国家信用盛典——2015中国企业信用传递年会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据了解,全国所有行业仅有15家企业受邀出席,广汽传祺作为汽车行业唯一品牌,代表行业成为信用形象典范企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9 23:09:19 | 查看全部

第十二件事 陈虹大手笔“手术”上汽 合资“背书”自主
2015年,对于中国汽车圈而言,有两家合资公司的名称已经“作古”。它们就是赫赫有名的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
6月12日,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发布公司名称变更通知函称,“因公司业务发展需要,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及其子/分公司将对其公司名称进行变更”。变更后的公司名称为“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从2015年7月1日起开始启用。与此同时,7月后出厂的车辆尾标以及公司Logo都会发生变化。

时隔数个月,12月11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官网也发布公告称,该公司自今年12月7日起,正式更名为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简称上汽大众(SAIC VOLKSWAGEN)。
这两家在中国汽车业内呼风唤雨的合资公司接连改名,背后最大的推手就是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
“上汽要成为一家全球布局、跨国经营、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世界著名汽车公司。”2014年8月中,刚履新上汽集团董事长仅百余日的陈虹曾如此表示。其也在当月宣布在集团层面增设市值管理职能,以提振上汽在资本市场的表现。
而陈虹强化上汽集团市值管理工作所做的重大调整内部,即包括这两家历史悠久的合资公司使用“上汽”称谓。
有分析认为,合资30余年来,对中方企业而言,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争夺话语权,由‘上海’到‘上汽’,既能体现合资公司的中方自己地位上升的自信,也反映出中方利用合资公司的市场影响力来提升母公司整体品牌价值的迫切需求。
股票市场分析人士则预测,从经济板块反馈的信息看,一字之变将为上汽集团在资本市场的运作带来重大利好,更多投资者的思维中或会更容易将上汽自主板块与合资业务联系起来,对上汽的股价将是一剂强效振奋剂,本来饱受业界诟病的上汽偏低的市值或将迎来较大突破。
而在上汽集团看来,合资公司的更名将进一步提升集团的整体品牌形象,最终为自主品牌提供背书。
今年年初,上汽集团将2015年销量目标定为620万辆,同比增长10%。但上汽自主板块显然拖了整个集团的“后腿”。荣威名爵车型曲高和寡,难堪重任。
根据上汽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上汽乘用车销售18万辆,同比下降21.74%,为上汽贡献3.2%的销量;2015年1~5月,上汽乘用车实现销量5.62万辆,同比下滑34.01%,仅占上汽集团总销量的2.33%。而今年前11个月,上汽乘用车销量仅为14.6万辆,同比下滑7.6%,很难实现陈虹之前承诺的“确保19万辆争取20万辆”的战略目标。
通过合资品牌的金字招牌“背书”自主品牌,增强上汽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已是陈虹和上汽当务之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9 23:18:15 | 查看全部

第十三件事 江淮逆袭新常态 破题30万辆成自主黑马
2015年,谁是中国自主品牌阵营中“最大黑马”,答案不是屡次登上头条的长安和传祺,而是一件略显低调的公司——江淮。
近日,江淮汽车公布最新的销量数据,1-11月,江淮乘用车累计销售31.17万台,30万辆的年度销量目标提早“交卷”。除了整体销量亮眼外,江淮在SUV、新能源等各细分市场都表现出了稳健的增长态势,成为车市寒潮中逆势增长的黑马。
江淮能够“逆行”新常态,“踩准”了SUV爆发的风口是主因。
1-11月,江淮SUV阵营累计销 量近22万台,同比增长307.13%。 其中,瑞风S3在11月以破2万台的成绩再度夺魁。截至目前,瑞风S3已经斩获9个单月销冠,刷新小型SUV市场最强冠军记录。
而在SUV市场赚的“盆满钵满”的江淮,也将目光紧紧盯住了新能源领域。2015年前11月江淮新能源销售8652辆,9-11月单月销量稳定在1400辆左右,考虑供需改善,公司2016年新能源销量大概率翻倍达2万辆(月均1700辆)。
根据其12月的最新公告显示,其正在紧锣密鼓地补强新能源产业链。江淮宣布已经与华霆动力成立合资公司生产BMS和电池总成、与安徽巨一成立合资公司生产电机与电控系统,同时与普天新能源合作,完善江淮新能源汽车销售的充电桩服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