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雷峰塔》采用了张爱玲所谓的儿童视角来讲述故事,倒给了我们深思的余地。照理说张爱玲的童年如此不堪,对儿童的观点应该避之唯恐不及,但她却反其道而行,隐藏在这里的心理动机耐人寻味。
她试图通过“重述”创伤来抚平童年创伤;或更辩证的,只有在回到她原应回避的创伤里,她才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套用萨义德的“晚期风格”,到了晚期,她超越到另一个境界,更老辣,这绝对是生命书写的标志。——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
一般人总认为父亲和胡兰成是张爱玲一生的痛点,看完《雷峰塔》和《易经》,你才发觉伤害她更深的,其实是母亲。“打从她小的时候,上海就给了她一切承诺”,这句话潜意识里或有对母亲的依恋,尤其是《易经》用了极大的篇幅着墨母女之间,这是张爱玲早期作品不曾有过的。——台湾逢甲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瑞芬
我读《雷峰塔》和《易经》,觉得有如《红楼梦》,多述家庭琐事,充满各种细节,假如张爱玲自己用中文写成,一定更显特色。张爱玲1992年2月25日致宋淇夫妇那封向被视为“遗嘱”的信中,念兹在兹身后“请高手译”自己的作品;但说实话,谁做都不如她本人来做。——大陆著名学者止庵
1995年9月张爱玲去世,遗嘱执行人林式同在其遗物中找到了其自传体英文小说《The Fal of the Pagoda》及《The Book of Change》,这便是现在翻译出版的《雷峰塔》和《易经》。
《雷峰塔》:从4岁到18岁
琵琶出生在显赫的上海贵族家庭里,围绕着她的是丝绒门帘、身穿水钻缎子的宾客、裹小脚的老妈子,和一堆关系庞杂的二大爷、姨奶奶、表姐表哥们。但父母的缺席却是永恒的常态,沉迷在鸦片里与旧时繁华的父亲难得现身,而坚持要离婚的母亲则与琵琶的姑姑出洋念书。在这种文化、利益相冲突的幽森豪门里,难怪4岁的琵琶总带着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
或许也因为这段万花筒似的童年滋养,琵琶的脑子里常转着超龄的念头:她幻想能无穷无尽地一次次投胎,变成金发小女孩住在洋人房子里;她看到书里压的褐色玫瑰花瓣,就伤感人生苦短;她觉得18岁是在护城河的另一岸,不知道有什么办法能过去。
美好的人生固然值得等待,然而,眨眼间当琵琶已跨到另一岸时,等来的却是不堪的、囚禁她一生的凄伤……《雷峰塔》是张爱玲以自己4岁到18岁的成长经历为主轴,糅合其独特的语言美学所创作的自传体小说。情节在真实与虚构间交织,将清末的社会氛围、人性的深沉阴暗浓缩在这个大家族里。
继《小团圆》出版后,不难发现张爱玲反复地重述生命中最晦涩的心事,但每次出手均以不同的角度、方式,极致细腻地铺写她对周遭不同人事物的爱恨情结,让我们读来震撼惊心之余,更能逐渐将张爱玲的传奇拼凑完整。
《易经》:从18岁到22岁
虽然家族秘史谜云满布让琵琶很迷惘,但童年毕竟是悠长而美好的。18岁那年,她因为惹怒了父亲与后母,惊险地逃出那个囚禁她的豪宅,去投奔母亲与姑姑。原本母亲打算让琵琶去英国留学,却遇上了战争爆发,只好安排她去香港大学念书。此时琵琶才发现上海在拉扯着她的心,她爱上海,就像隔着千山万水思念着自己未婚夫的女子!
求学时期的琵琶初尝团体生活的热闹,并结识了风趣的印度女子比比,但烽火很快威胁到香港,学生们也开始过着战战兢兢的日子。琵琶备感流落异地的恐惧与无助,然而母亲非但没能给她半点依靠,反而更显疏离防备。
随着香港被日军占领,琵琶不得不中断学业,她和比比商量要一起回上海,她相信只有故乡能与自己的希望混融!为了拿到船票,琵琶必须发挥从小累积的世故与智慧,即使那要冒上生命的危险……
接续《雷峰塔》的故事,《易经》描写女主角18岁到22岁的遭遇,同样是以张爱玲自身的成长经历为背景。张爱玲曾在写给好友宋淇的信中提及:“《雷峰塔》因为是原书的前半部,里面的母亲和姑母是儿童的观点看来,太理想化,欠真实。”相形之下,《易经》则全以成人的角度来观察体会,也因此能将浩大的场面、繁杂的人物以及幽微的情绪,描写得更加挥洒自如,句句对白优雅中带着狠辣,把一个少女的沧桑与青春的生命力刻画得余韵无穷。
文/青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