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合作发展增活力
来源:人民网

曾经,“地拴人”束缚着大量农民离土创业的手脚,也制约了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脚步。如今,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量涌现,在引导农民从土地中走出来拓展致富空间的同时,也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载体。
“十二五”期间,作为农业大市,阜阳以先行先试的勇气和魄力,在创新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探索和回答着“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重大课题,为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供了现实样本。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破解谁来种地问题
作为阜阳首个“农场主”,80后的刘大卫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发展中,较有代表性。
201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大卫返回家乡,一次性流转耕地2000余亩,发展农业种植,这些耕地涉及界首市光武、邴集两个乡镇的6个村。
密切关注政策走向的刘大卫,2013年春天感受到了改革的胎动。他积极准备资料,申报了家庭农场。当年4月25日,他拿到了工商部门颁发的个体独资工商户营业执照,阜阳市首个家庭农场——界首市聚丰家庭农场,有了经营“身份证”。
“作为家庭农场经营者,在金融、保险等方面,我能得到更多的支持,也能享受到各级政府的优惠政策。”刘大卫说,这极大提高了他发展现代农业的信心。
作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临泉兄弟专业种植合作社的发展同样让人瞩目。该合作社由高塘乡农民宋雷、吴涛组建。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两人分别外出务工,后来同在山东寿光学习蔬菜种植技术。2011年,看到家乡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粗放的土地经营使得土地产出效益较低,认准现代农业发展前景,两人回到家乡,与其他几人一合计,创办了兄弟合作社,流转了50多亩地种植蔬菜。
“一年可以收三茬,春节前后是白菜,然后是西瓜,西瓜过后种延秋辣椒。”吴涛说,一年下来,亩均纯收入达1.5万元以上。合作社围绕“时间差”做文章。短短三四年时间,他们带领当地农民将蔬菜种植规模从以前的50亩发展到现在的3800亩,吸纳360多名村民入社。目前,合作社种植的有西瓜、大白菜、生姜、辣椒、芹菜等20多个品种,年产值超亿元。
“宋雷、吴涛的返乡创业,给当地农村带来了技术、市场、资金,也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高塘乡党委书记葛飞告诉记者。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为进一步优化各种资源要素配置,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等政策措施,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加快培育各类专业大户,并在财政、税收、金融、工商、用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受益于制度保障和领导重视,农村改革红利的释放,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吸引了大批工商企业、返乡农民工、职业农民、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投身发展现代农业。
2014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725家,比2010年的1403家增加了5322家,年均增长48%,总量居全省第2位;家庭农场发展到2044家,与上年相比增长了236%,新型经营主体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培育新型主体经营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如今,雨后春笋般成长的新型经营主体,成为“领舞”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