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78|回复: 0

凉山彝区“一村一幼”补短板

发表于 2016-1-3 21:25:2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消息来源:人民网
“一个寒冷的早晨,看到教室里大多数孩子都流着鼻涕,我从包里拿出卫生纸,给孩子们讲如何做一个讲卫生的好孩子。第二天,一个小男孩把他包里的卫生纸拿出来分成两半,递给我一半,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说:‘老师,给你揩鼻子。’其实,大山里的孩子一样聪明可爱……”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日前召开的一次学前教育座谈会上,辅导员任艳欣的真情讲述,让不少与会者动容。

  人畜混居的土坯房、拖着鼻涕的“脏孩子”,一度成为大凉山彝区深度贫困的标志。近年来,随着彝家新寨建设和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同步推进,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目标,大凉山彝区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2015年8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再度聚焦凉山彝区精准扶贫重点领域、突出矛盾,新增17条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即在彝区2586个建制村设立幼儿教学点,省财政出资为每个幼教点选聘两名兼懂汉彝双语的辅导员,给予人均每月2000元劳务补助。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清脆的童声从喜德县冕山镇则果村幼教点传出,开班一个多月,孩子们已能跟读简单汉语。

  “如果不经过学前教育,彝族学生一般到四年级才能初步掌握汉语。”冕山镇深沟小学为附近3个村幼教点提供教学指导,校长罗翁秀清表示,语言障碍导致的学业困境,是彝区学生辍学率较高的重要原因,“一村一幼”抓住了彝区教育“短板中的短板”。

  师资有了,场地怎么办?“尽量利用公共资源,原则上不新建园舍。”凉山彝族自治州教育局局长谢宁说,各地量力而行、因地制宜,改造村级活动室、村小学可利用校舍等,力推“一村一幼”早实施、早见效。

  昭觉县城北乡普提村幼教点就设在村民活动室,桌椅板凳和电视机、饮水机、消毒柜一应俱全,增配了幼儿滑梯和图书、玩具。村民活动一般在晚间或周末,这里白天就是幼教点。辅导员阿体伍呷在大学读的正是学前教育专业,“我觉得很幸运,能够在家门口从事喜爱的工作。”

  “一村一幼”秉持保基本、全覆盖原则,州、县两级自加压力解决资金难题,全免保教费,每个幼教点安排不低于3万元的维修改造和设备购置费用,逐步为幼儿解决每天3元的营养午餐补助。

  四川省扶贫移民局局长张谷表示,“一村一幼”促进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有机衔接,将为新一代凉山人植入更可持久的脱贫基因。

  截至2015年12月初,凉山全州已开办村级幼教点840个,招收幼儿3.88万人。预计2016年春季学期前开办率达80%,秋季开学前实现全覆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