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87|回复: 1

国企当为“供给侧改革”的先锋和主体

发表于 2016-1-4 04:05:3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特约撰稿 韦桂华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


  “把推动创新驱动和打造新增长源作为二十国集团新的合作重点,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加快新旧增长动力转换……”11月15日,习近平在G20峰会上倡议。


  “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11月18日,习近平在APEC会议上再度强调经济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


  11月11日,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提到,“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11月17日,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时强调,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12月2日,李克强总理在经济工作专家座谈会上强调,明年要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必须继续从供需两端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扩展,以扩大有效需求倒逼供给升级,实现稳增长和调结构互为支撑、互促共进。


  “供给侧改革”这一新词,快速进入公众视野,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重要的是,它显示高层的经济判断和治理思路出现调整,显示中国发展思路发生重大变化。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制造端入手的改革。供给侧包括经济活动主体(如企业和个人等)、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土地等资源、企业家管理、政府管理等)、要素升级(如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信息化等)、结构变动(如工业化、城市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等)、制度变革(减管制、减垄断、减税收等)等。


  “供给侧改革”的实质,一是形成新主体,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二是培育新动力,即通过制度变革培育新增长动力,通过全要素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造就新增长点,尊重和顺应经济规律、市场规律,优化结构,让市场及时出清,避免资源浪费,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避免系统性风险,创造和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中国经济的现实看,国有企业无疑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难点,更当为“供给侧改革”的先锋、主体。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中国力图通过持续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刺激需求。2009年-2010年实施了“4万亿投资计划”、10万亿贷款发放,近两年国家发改委新批基建项目投资额度都超过万亿。尽管如此,经济下行趋势依然没有改变。


  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1-10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总额18806.6亿元,同比下降9.8%。其中,中央企业13530.7亿元,同比下降11.3%;地方国有企业5275.9亿元,同比下降6%。煤炭、钢铁、有色等行业,继续处于亏损状态。煤炭行业亏损面超过了80%,钢铁行业亏损面也达到了47.5%,煤炭价格跌成了白菜价,大中型钢铁企业的主营业务亏损则高达720亿元。


  在国有企业利润下降的同时,财务费用却在不断上涨,1-10月,国有企业财务费用同比增长了9.5%。其中,中央企业增长了9.4%,地方国有企业增长了9.7%。这表明,国有企业加杠杆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企业是在依靠杠杆艰难生存,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就会给整个行业带来严重冲击,甚至引发区域性、行业性金融风险。


  国有企业走入如此十分艰难的困境,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多年来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造成产能过剩;部门利益及单体利益为重的诸侯割据,各方面不愿合作,优势资源得不到整合;只顾眼前利益不谋长远发展、急功近利的短期绩效思维,只治标不治本。“习李新政”在总结以往需求侧调控经验的基础上,更为大胆、更为精准地在供给侧做文章,增加有效供给,在供、求两侧相结合发力,是符合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正确选择。


  “供给侧改革”在《指导意见》也已经有着明确的显示:“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作用,清理退出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创新发展一批国有企业。”12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对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到2017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


  中央政府明确加快推进“僵尸”企业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这意味着政府对“僵尸”企业“输血”的行为将停止,国有企业将打响“供给侧改革”第一枪,努力谋求从过剩的产能中挣脱出来,从恶性竞争中挣脱出来,从地方政府有形之手中挣脱出来,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和市场原则办事。


  “供给侧改革”的另一重要举措,就是来自“政府的自我革命”——简政放权。李克强在2013年就职总理时就表示,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1/3以上。这意味着,最迟在2017年年初,需要总计减少560项国务院各部委的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实际上,政府“削减”的步子远比预期要快得多,到2014年底,国务院就已累计取消和下放超过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


  国有企业的改革正加速向纵深推进,“供给侧改革”则是这场大变革中的精彩篇章,将有力推动国企转型升级,重塑中国经济未来的新格局。但我们断不可满足于就改革谈改革,必须按照李克强总理所说的,用创新思维去指导改革,将改革的重心下移,具体到每个行业、每个领域,尤其要优先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


  大政方向已定,关键在务实的行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28 22:20:55 | 查看全部
国有企业的改革正加速向纵深推进,“供给侧改革”则是这场大变革中的精彩篇章,将有力推动国企转型升级,重塑中国经济未来的新格局。但我们断不可满足于就改革谈改革,必须按照李克强总理所说的,用创新思维去指导改革,将改革的重心下移,具体到每个行业、每个领域,尤其要优先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