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苏北●(北京)纸年轮
1940年代,“二战”结束前后,有过一次“黑皮书”事件。
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成立之后,著名的犹太人科学家爱因斯坦于1942年写信给该委员会,提出出版“黑皮书”的设想。他建议,利用该委员会搜集的德国纳粹迫害犹太人暴行的证词和材料,编撰出版,揭露德国法西斯迫害犹太人的罪行。
该委员会主席叫米霍埃尔斯,费费尔是该委员会主席团成员之一。1943年夏天,他俩在一起访问美国期间,具体讨论了“黑皮书”出版计划。关于撰写人共同搜集资料、统一整理、用几种语言同时出版等问题,都有了想法和安排。
同时,犹太作家爱伦堡也开始了独立搜集法西斯暴行材料的工作。他是《红星报》记者,常去前线,目睹了许多事件。战场之外,他和读者之间另有渠道。“二战”爆发当年,他就收到数以百计的信件,到1943年已累计上千封,其中有不少苏联犹太人受迫害情况。
1944年1月,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召开代表会议,会议主席爱泼斯坦向与会者介绍爱伦堡时,称他是“黑皮书”主要发起人之一。这年春天,该委员会推定爱伦堡担任“黑皮书”文学委员会领导人。
但是,爱伦堡和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在书的内容上想法不一。该委员会主张“黑皮书”的涉及范围应该包括全欧洲,爱伦堡则认为应以苏联境内为主。双方意见相持不下,竟然形成了两个编委会。一个从属于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致力于在国外出版“黑皮书”,另一个则属于爱伦堡为首的文学委员会,只准备出版俄文版“黑皮书”。
在爱伦堡回忆录中,“黑皮书”被称作《黑书》,加了书名号,是确定的书名。他从1943年年底动手编这部书,目的是提供“不许历史重演的保证”。书中有“日记、私人信件、希特勒匪徒在占领区实行的大规模屠杀犹太人暴行的幸存者或目击者的口述”。
爱伦堡说:“我为编辑《黑书》花费了不少时间、精力和心血。”他的眼前,有废墟,有烧焦了的骨骼,有德国人储存的童鞋、口红,有犹太人临死前写在旧收据、小片报纸、德国传单上的信件……在一次又一次的内心震惊中,他编辑的《黑书》于1944年完成。
深圳商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