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68|回复: 1

证监会发言人就三家交易所1月8日起暂停实施指数熔断答问

发表于 2016-1-7 23:30:3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证监会网站   

    问:三家交易所发布通知自1月8日起暂停实施指数熔断,对此证监会如何评论?
    答:引入指数熔断机制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冷静期”,避免或减少大幅波动情况下的匆忙决策,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抑制程序化交易的助涨助跌效应;为应对技术或操作风险提供应急处置时间。熔断机制不是市场大跌的主因,但从近两次实际熔断情况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熔断机制又有一定“磁吸效应”,即在接近熔断阈值时部分投资者提前交易,导致股指加速触碰熔断阈值,起了助跌的作用。权衡利弊,目前负面影响大于正面效应。因此,为维护市场稳定,证监会决定暂停熔断机制。
    引入熔断机制是在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发生以后,应各有关方面的呼吁开始启动的,有关方案经过了审慎的论证并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熔断机制是一项全新的制度,在我国没有经验,市场适应也要有一个过程,需要逐步探索、积累经验、动态调整。下一步,证监会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组织有关方面研究改进方案,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不断完善相关机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7 23:32:12 | 查看全部

“熔断机制”背后的社会心理

来源:  新京报   

  心理嘀咕

  决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面对压力情境时,人们更可能作出非理性的极化决策,如极端的冒险,或过分的保守;但是当时间充裕时,人们则更可能倾向于理性的决策。

  股票交易市场的熔断机制并不是中国的首创,美国在经历了1987年股灾之后一周年,于1988年10月19日率先启动了股市熔断机制,以控制股票市场的风险。不过,迄今为止,美国只在9年后的1997年10月27日触发过一次熔断。中国启动熔断机制的第一个交易日,就连续触发熔断,着实让投资者惊诧。

  从心理学角度,股票市场设置熔断机制,在上涨或下跌超过一定的阈限暂停交易,能有效地避免投资者的非理性决策。决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作出风险决策时,会根据情境不同而选择或倾向于不同的策略。当面对压力情境时,人们更可能作出非理性的极化决策,如极端的冒险,或过分的保守;但是当时间充裕时,人们则更可能倾向于理性的决策。

  当一个股票市场出现大幅度的下挫或上涨时,股票投资者无论是买或卖实际上就会面临更大的决策压力。当股市指数连续下挫或上涨,人们很容易被盲目的恐慌或乐观所控制,出现非理性的追涨杀跌,促使市场指数进一步地极化。事实上,股市操纵者也往往利用人们的这种非理性决策误区来牟取私利。

  熔断机制的好处就在于,当股票投资者们在面临股指连续下挫或上涨的压力情境下,暂停交易阻止了人们可能的非理性抛售或追涨,使他们有充裕的时间来使第二天的决策趋于理性。从这个角度来看,熔断机制确实能有效地抑制股市可能的高风险。

  但问题是,正如硬币有两面,任何市场干预都必然隐含着相对的另一面,熔断机制既能抑制风险,也可能会激化和推高风险。熔断机制起效的边界条件是大量投资者并不能真正判断股市的多空走势,仅仅因为市场指数的连续下挫或上扬而使他们在讯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出现从众的追随行为,那么熔断就能使他们重归理性。但如果投资者普遍看空预期的情况下,熔断机制则可能出现相反的心理效应,进一步地加剧恐慌,并使风险连续累积。

  正是因为熔断机制像一把双刃剑,市场管理者并不能有效判断大量投资者到底是盲目的,还是集体看空预期的。如果是后者,那么熔断不仅无助于消弭股市风险,反而反向推高人们的看空预期,使更多的投资者在复市后抓紧时间抛售。所以,美国虽然在1987年股灾之后,资本市场就开始设立熔断机制,但始终遭到自由市场派的杯葛而没有实质性执行,这么多年来,也仅仅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触发过一次。

  □唐映红(心理学学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