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1-10 14:35:35
|
查看全部
有些人不喜欢甚至反对考虑这些问题,但是在今天的大多数组织中,这种思维方式对于提高个人的效率和绩效是完全必要的。
了解自己
上司只占上下级关系的一半,另一半是下属。与上司建立良好的上下级关系,还要求下属了解自身的需求、个人风格、优点和缺点。
举一个例子。有个人和他的上司每当观点相左时都会出现问题。上司的一贯反应是坚持己见,决不让步。这个人也不甘示弱,力争捍卫自己的观点,且往往把自己的愤怒转变成尖锐的言辞,狠狠抨击上司分析推理中的逻辑错误。于是,他的上司变得更加固执,坚持己见。不难想象,不断升级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这个人在工作中尽量避免与上司讨论任何可能导致冲突的话题。
在与同事讨论这个问题时,这位下属发现自己对上司的态度就像是在辩论,尤其像是与权势人物辩论。他试图和上司沟通以便改变这种状况,可是未获成功。于是他决定从克制自己的本能反应开始。做法是:每当和上司的讨论陷入僵局时,他会首先抑制自己的烦躁情绪并且建议暂时中断讨论,各自考虑一段时间再讨论。这点小变动确实收效明显,因为经过冷静思考,他们通常能够深入理解对方的观点和分歧所在,这样在重新开始讨论时,他们就能以一种更富于创造性、更有成效的方式开展合作。
建立满足双方需求的上下级关系
上文的案例同时表明,要想在充分了解双方的前提下建立一种良好的上下级关系,就要建立一套满足双方需求的工作方法、工作目标和期望。
最重要的是,良好的上下级关系有助于适应双方不同的工作风格。以下案例能够充分说明这一点。有个人与上司的关系不错,但并不非常好。与上司合作了3个月之后,他发现上司在开会时经常走神甚至很暴躁。这位下属的特点是喜欢讨论一些与议题关系不大的问题,以便探求一些新思路。他在讨论时经常跑题,去讨论问题的背景因素、其它可能的选择等。相反,他的上司不喜欢过多地讨论背景细节。一旦下属的讨论偏离主题,他就会变得很不耐烦、心不在焉。
这个人意识到双方工作风格的差异之后,开会时就尽量言简意赅、直奔主题。为了更好地做到这一点,每次会前他都会准备好一个要点提纲,开会时尽量按照提纲的思路讲。就算要讲一些有必要扩展的内容,他也会先声明原因。风格上的这种改动不仅让会议更富有成效,也减少了他与上司的冲突,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和上司的关系也渐渐变得融洽了。
每个人对别人提供的信息都有不同的接收方式,有时部下为了迎合上司的偏好而有意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将上司分成2种类型——“听众型”和“读者型”。他指出,有些上司喜欢从书面报告中获取信息,这样他们可以反复阅读和研究;而另外一些上司喜欢部下口头汇报,这样他们可以与部下直接交流。德鲁克强调,如果你的上司属于“听众型”,那你最好亲自向他汇报工作,随后再提交一份备忘录;如果你的上司属于“读者型”,你最好把重要事项或建议写成备忘录或书面报告,然后再与其讨论。
下属通常还可以根据上司的决策风格来调整自己。有些上司喜欢亲自参与决策和解决问题,这类上司是参与性比较强的,他们希望随时掌握工作的进度。通常,这种风格决定了他们希望部下及时向他们汇报工作。参与性强的上司总喜欢以某种方式参与相关工作,因此,最好的做法就是让他一开始就参与决策。另外一些上司则喜欢授权——他们不喜欢过多参与。他们希望部下只有在遇到棘手问题时或出现重大变故时才去找他们。
上下级间取长补短式的主动调整对建立良好的上下级关系也非常重要。比如,有个经理看到他的上司——负责工程设计的副总裁不大擅长处理部下出现的问题,他就自行解决了。他这么做风险极大,因为公司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都是工会成员;而且,公司最近刚刚经历过一次大罢工。这位经理与他的上司、计划调度部门以及人事部门紧密合作,确保了不再出现问题。他还与上司建立了一种非正式报告制度:在正式实施他所提出的人事变化或任务调整之前,先让上司了解相关情况。上司对这位下属的做法评价很高,认为他提高了部门的工作绩效与改善了劳资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