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1-10 14:48:21
|
查看全部
在这种情况下,当企业家们在兴高采列地庆祝自己的企业多少周年的时候,他们可能忘记了两点:
一方面,与企业共生的其他部分,比如媒介,比如大学或研究机构发展到什么程度了?显然,企业作为社会共生体的一部分,没有其他平台的发展,企业平台的兴盛就可能不过是个泡沫而已。如果要单纯谈市场繁荣,那“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兴盛又为什么会是昙花一现?
另一方面,中国大部分企业的成功经验是在双轨制下突围而来的,是在缺乏足够媒介平台监督,缺乏思维平台支撑的情况下形成的,这种成功经验其实非常狭隘。在新的市场经济制度与和谐社会环境下,接下来就反而是这批企业家的不适应:他们的成功经验已经过时。
由此来看,我们可能就不那么兴奋了。当我们的商业界只有企业之操作平台,缺乏思维平台对规律的提示与对未来的把握,缺乏理性平台之第三方公正,那么企业家就像三支脚的桌子只剩了一只脚,除了将这支脚的能力放大来支撑这张桌子,他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在我看来,人放纵自己的成就感,实在也不算是多大的罪过。人毕竟不是上帝,人之为人便在于人是一个经常犯错的无知生灵。真正可怕是在这种放纵下去把企业做大做强,那将会是个什么前景?
所以,不讲前提地一味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甚至在既得利益的收买下去为企业家制造“良好舆论环境”,不仅是对企业家一种不负责任,而且将会给我们这个社会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经营企业显然是一场马位松,而不是一场百米短跑。如果有人用百米短跑的办法在跑马拉松,真不知道那些为此加油的口号,是出于不懂?还是为了一已之利而别有用心?
没有英雄的现实是寂寞的,但只有英雄的现实则是可悲的
我们要记住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中国企业的改革,是根植于中国社会结构性的变革而来的。由此,我们需要从社会变革的层面,来看待中国企业改革与企业家阶层的形成:
第一,我们选择了建设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目标,市场就会带来社会组织的分化。企业的一枝独秀,就是这种分化的一种表现,过去国营企业,国家媒体,国家大学或研究机构这种“国营”体系,分化成“企业国退民进”的局面,这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第二,分化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分化的目的是为了在更高层面的整合与协调,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在目前企业或企业家一支独大的现状下,我们显然不能一味鼓励企业更加一枝独秀,而是要提醒那些放大自我的企业家,当市场经济制度正在完善,与此相应的媒介平台与思维平台正在逐步建立起来的时候,不适应新形式的可能恰恰是我们这些优秀企业或企业家!
现实也正在证明这种判断。从德隆现象,到伊利现象,到创维现象,甚至近来若干上市公司的高管下台,如果我们不是孤立地看,而是把它们当成一个整体去看的时候,会发现这些事件构成了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成长历程中一个明显的“坎”。
这个“坎”的意义是,当中国企业成长状大的环境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候,是政府的正规化,法制化努力,是媒介日渐强大的第三方公正,以及大学研究机构走向独立的思维导向,导致那些基础不稳的民营大企业崩盘,而不再是政府的行政干预与权力干预,导致民营企业经营困难。
前一段科利华,托普,德隆等一批企业的兴衰,只不过是这一环境变化的一个先兆,接下来,我觉得将会有更多所谓的优秀企业面临这一挑战。
没有英雄的现实是寂寞的,但只有英雄的现实则是可悲的,企业家阶层作为社会中产阶层的重要力量,在社会这样一个大系统中,它的强大显然有赖于与其他利益群体与社会组织的共生与共赢,有赖于这一利益群体接受其他利益群体制约与监督。当道坎横亘在前进道路上,那么这种无形的坎就将成为一种机制:一个企业家现在还不太习惯接受,但却不能不习惯接受的机制!因为那道坎的名字叫淘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