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开展地理国情普查,是了解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按照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江西省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群策群力,扎实推进,已顺利完成全省100个县(市、区)普查内外业工作,一次性向国普办提交成果,100%合格,确保了普查工作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完成。目前,省普办正在建设普查数据库,并大力推动成果应用,助推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升级。
    高站位,强推动,在普查部署上力求“细”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地理国情普查工作,针对普查范围广、涉及部门多、工作时间紧、技术要求高、实施难度大等特点,省普查领导小组高站位、强推动,科学谋划,加强了总体部署,力求全和细。
    加强组织领导。省长鹿心社、省委副书记莫建成多次听取工作汇报、作指示。省政府印发了普查通知,召开了全省性电视电话会议,成立了24个厅局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及下设在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落实了2.65亿元的普查经费,今年10月又追加1538万元普查经费,出台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今年5月,省普查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成员会议,省委副书记莫建成亲自主持会议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市、县各级党委、政府也非常重视普查工作,11个设区市均已成立普查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明确分工,细化责任。
    加强相关支持。省总工会高度重视普查劳动竞赛,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如何联合开展事宜,在表彰名额总数不多的情况下,一次性拿出6个名额给地理国情普查劳动竞赛申报“全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奖人数之多,在全省行业组织的竞赛中创历史记录。我们联合省总工会在全国率先召开了普查劳动竞赛动员大会、率先发文要求各地成立普查劳动竞赛组织机构并扎实开展竞赛活动、率先通过中国测绘报、国家局门户网站等媒体向全国普查单位发出倡议,“三个率先”拉开了普查劳动竞赛的序幕。目前,各种主题竞赛活动在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赣鄱大地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竞赛高潮。
    加强营造氛围。我们通过精心策划普查宣传重点、亮点,进行集中报道和深度宣传,让地理国情普查的声音在社会上多起来、响起来、亮起来,促进了各方面对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了解、认知和关心支持。制定了详细的普查宣传方案,落实了宣传经费,通过普查“进校园、进社区”、开设网站普查专栏、印刷下发1万多份宣传彩页、领导访谈、报纸专版等形式,做到“电视有影、广播有声、报纸有形”,江西卫视、省市电台、江西日报、中国测绘报等媒体多次报道我省有关普查情况。通过各种有效宣传措施,大力营造出有利于普查开展的良好氛围。
    抓重点,创特色,在普查监管上力求“实”
    在普查工作中,我省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机制,严格质量管理,提升队伍素质,有力保障了普查的顺利开展。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库热西、副局长李维森等领导来江西调研,对我省普查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我省在全国普查现场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
    创新普查管理机制。一是创新督查约谈机制。抽调局机关副处级以上干部、局属单位中层以上领导及技术骨干组成督查组,不定期现场督导进度和质量,对进度缓慢、质量较差的单位约谈法人代表,在全省予以通报,绝不允许有任何“拖后腿”的现象。二是创新结对子帮扶机制。省局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对口督导1至2个设区市,做到普查任务与测绘地理信息日常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省局属单位和行业单位建立友好单位,“一对一”结对子帮扶,采取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模式,充分发挥技术骨干的传、带、帮作用,深入推进普查工作。三是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奖励激励制度,设立奖励基金,表彰奖励在组织、进度、质量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作业单位。
    严格普查质量管理。我们将质量视作普查的生命线、普查的根本,进一步增强质检中心力量,抽调精干质检人员成立质量督查组,设立普查质检专家库,加大质检投入,质检费用从原来生产经费的3%提高到5%。严格顶层设计把关和首件产品,力争出精品;严格计划管理,出台了《江西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过程质量控制方案》《江西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技术质量管理规定》等质量管理文件;严格实施质量监理,既管好过程质量,又把好最后质量关卡,确保普查数据经得起历史检验,确保普查成果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严格检查验收,普查成果按照“完成一个县,质检一个县”的原则,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了“一次性提交成果,100%合格”的良好口碑。
    提升普查队伍素质。我们将普查作为对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的全面检验,作为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的一次重大机遇,进一步打牢普查基础,进一步提升普查队伍综合素质。采购了像素工厂、机载Lidar成像系统、街景工厂等高精尖重大装备。自主研发了普查外业调绘核查系统、普查质检辅助系统,向任务承担单位统一配发了平板电脑和质检软件,大大提升了普查质量和效率。先后举办10期技术、管理、质检培训班,培训人员达1800余人次,合格人员持证上岗。编制了10期工作简报,3本规范性及技术性文件汇编,1本典型案例集和1本解译样本集。全省28家普查作业单位,充分发扬“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克服江西山高水险、地貌破碎、森林茂密、雨季绵长、居民地分散等自然条件的困难,冒酷暑、战严寒,圆满完成普查各项工作,测绘行业队伍素质在普查中得到进一步锻炼和提升。
    边监测,边应用,在成果转化上力求“好”
    普查的目的在于应用。我们始终坚持“边普查、边监测、边应用”,切实加快成果提供和转化,快出成果、出好成果。
    注重与中心工作相结合。我们制定了详细可行的鄱阳湖区域地理国情动态监测计划,在普查中增加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红色旅游、地质灾害隐患点3项省情普查内容,抽调精干人员高质量完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理国情监测项目,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了准确定量反映现状的详尽资料。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有关情况汇报会”上,省主要领导对测绘地理信息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目前,我们正紧密围绕我省绿色崛起战略,推动地理国情普查监测常态化,选择主体功能区、资源分布、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领导干部责任审计等专题开展示范应用,构建基于天地图的生态环境地理国情动态监测传感器网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量化考核指标。
    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开展了南昌市地表沉降观测、全省县(市、区)城区面积变化监测等9个监测项目,其中全省县(市、区)城区面积变化监测航摄成果填补了我省县市城区没有高清影像图的空白,反映和展示了县(市)城区新貌,客观揭示了县(市)发展演变过程和规律,对于加强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测绘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注重与测绘地理信息产学研相结合。在认真做好本省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同时,成功申报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国家局重点实验室,是我国首个研究测绘在水域、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重点实验室。通过与江西师范大学、东华理工大学、井冈山大学等单位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域面积、湿地、候鸟、鱼类、植物保护,防治血吸虫,监控水体变化等专题信息进行普查监测,发现变化趋势,提出有预见性、前瞻性的对策建议,为江西地理国情普查、监测和应用提供扎实有力的技术保障和人才支持。
    2016年是地理国情普查的收官之年,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局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普查带监测促转型”的工作思路,圆满完成普查各项任务,开展常态化监测,充分利用普查成果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强、可靠的测绘地理信息支撑,促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转型升级。
来源: 中国测绘宣传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