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14|回复: 1

【转帖】书画收藏与鉴赏:《僧敲月下门》

发表于 2016-1-17 15:06:2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table][table=100%,#ffffff]  近期,故宫博物院为庆祝建院90周年,重磅推出《石渠宝笈特展》。在为期两个月的展览中,参观者可以欣赏到东晋王珣《伯远帖》,隋展子虔《游春图卷》,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国宝级书画,与这些国宝级书画同期展出的还有一幅安徽桐城人张若澄的《兴安岭图轴》,此图根据乾隆皇帝行围至大兴安岭所作的一首诗而作,钩摹出大兴安岭的雄伟崇峻,与乾隆皇帝诗中对大兴安岭的赞美十分契合,诗画合一,浑然天成。
  张若澄(1721—1770),字境壑,号默耕,清代安徽桐城人。出生于桐城张氏望族,是清代名臣张英之孙、张廷玉次子、张若霭之弟。在张家耕读传家的氛围中,张若澄从小饱读诗书,书画皆工。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24岁的他考中乙丑科殿试二甲第十六名进士,第二年奉命入值南书房,陪伴乾隆左右,成为炙手可热的天子近臣。可是好景不长,乾隆十一年,其兄张若霭在一次扈从皇帝西巡途中,不幸感染风寒,英年早逝,年仅34岁。张若霭21岁中进士,后官至内阁学士,曾是乾隆最为倚重的英才之一。长兄早逝,对张若澄打击很大,他奉旨在懋勤殿行走,“上知其工于绘事,尝命临摹古人图画”,这样他有机会遍观内廷所藏历代名人书画,在潜心临摹、作画中,他平复了心中伤痛,绘画技艺也得到提升,并形成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他的画风工整细致,笔墨丰润,构图平和,观其画,“有令人于春风侍坐时矜平而躁释”,其画设色富丽,颇有皇家气息,因而极受皇室喜爱。乾隆皇帝大加赞赏,在一次给张若澄的画作题咏中,写有“炼雪斋中弟继兄”之句(注:炼雪斋是其兄张若霭的读书处),肯定了张若澄的绘画成就,张若澄也就逐渐成为乾隆时期与董邦达、钱维诚等齐名的宫廷画家。他的画作除了《兴安岭图轴》入选《石渠宝笈》外,还有《阿弥陀经》等被载入《熙朝名画续集》,广为流传,成为后世学画者临摹的蓝本。
  在桐城市博物馆,珍藏有一幅张若澄的画作《御制赋得僧敲月下门山水图轴》,纸本,墨笔,纵120cm,横62cm。所绘远景山峰入云,险峻奇峭,雾岚如烟,可望而不可及;近景长松壁立,有拔地突兀之势。在被深山环抱的深谷中,藏一古刹,一老僧悠然举袂,在月下轻叩山门。全图笔墨精到,舒卷自如,境界淡泊宁和。画作左上方,是作者亲书的乾隆皇帝的一首诗,“月上惊栖鸟,山僧归自邻。应门乏五尺,叩扇借孤筠。小立莓苔滑,低临松竹匀。上人权在外,守者未生嗔。讴湿袈裟露,凭参响寐尘。维摩不二法,司户有前因。剥琢原无碍,形容直逼真。本来敲绝好,推字想欺人。”上款:“御制赋得僧敲月下门”,下款“臣张若澄敬写并书”,钤印两方。
  与《兴安岭图轴》的大气磅礴相比,这幅图给人更多的是空灵和恬静,这为我们多角度欣赏和研究张若澄画作提供了绝好的材料。

(安徽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7 20:01:54 | 查看全部
    
谢谢侯老师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