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40|回复: 0

《红与黑》的世界

发表于 2016-1-25 13:36:0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郝运,原名郝连栋。直隶(今河北)大城人。1946年毕业于昆明中法大学法国文学系。曾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干事。建国后,历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秘书,上海平明出版社、上海新文艺出版社编辑,上海译文出版社翻译,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有法国文学译著多种。2002年获中国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

  八十七岁的郝运先生坐在书房中,一开口说话就微微笑着,是最典型的“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表情。初秋的阳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这间并不很大的房间,也照亮了郝先生的白发——是那种最纯净的白,就算是灰发都一根也无。眼看着,郝先生就快到中国人爱说的“米寿”了。

  快到“米寿”的郝先生,依然放不下翻译。五年前,和王振孙先生合译的《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郝先生才不情不愿地停下译笔,原因是身体不好。“我现在坐下的时间不能太久,时间一久腰就受不了。”郝先生拉起我的手,让我摸摸他的背,结果是令人黯然的:脊骨已经弯曲如弓,两侧都是硬硬的疙瘩,不消说,这是长期伏案工作所致。郝先生说自己记性也不如以前了,我问他喜欢哪些作家哪些书,郝先生答道,“我从小就喜欢文学,有一度很爱读新文学,尤其喜欢何其芳的诗,上了大学之后,爱上了波德莱尔”,然后,郝先生摇摇头,又是一笑,说,“好多事我都记不住啦!”就算这样,郝先生还是忘不掉翻译,总想着得闲写点关于译事的文章。

  读者也忘不掉郝先生的翻译。随便上网搜一搜,那些总结外国文学名著“优质译本”的日志、帖子,郝先生的译著总是能名列其中,至于名家都爱拿来一展身手的《红与黑》,郝译更是得到众口一词的称赞,很多时候甚至被推为最佳译本。在酷评成风、骂翻译更是司空见惯的中文网络上,可爱可恨又可怜的于连·索黑尔是姓郝的,这几乎算得上是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而奇迹的诞生地,是郝先生这间雅洁的书房。大小什物都摆放得整整齐齐,案头放着一系列郝先生已出版的译著,书桌擦拭得干干净净,下面压着郝先生儿子儿媳的照片,现在人都在加拿大。书橱中的书,大多是各类外国文学译本,好一些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随便抽一本出来翻翻,纸张黄旧得恰到好处,读着舒服极了。我问郝先生收不收藏原版外文书,他引我去了另一个房间,那里的柜子中放了约一百本外文书,“这些就是我的外文书了,大多数是为了翻译从国外买的”,最上头摆了好几本大部头的辞典。郝先生说,最重要的那本拉鲁斯辞典是他在福州路淘到的,翻译时遇到疑难问题主要靠它。再不行,就要跑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了。

  ——原来,说白了,奇迹也并不多么神奇,在没有谷歌、没有百度、没有维基百科的时代,奇迹的发生,靠的,也只是一本够厚的词典、两条勤奋的腿,和一颗甘于寂寞、热爱文学的心。

  摄影 孙湛  撰文 郑诗亮

  十问Q&A

  Q:您是否知道自己有多少册藏书?

  A: 两千来本。

  Q: 您记忆中自己买的第一本书是什么?

  A: 记不太清了,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鲁迅的作品。

  Q: 您最近买的一本书是什么?

  A: 一些养生保健类的书,腰不好,需要学习按摩。

  Q: 一般以哪种方式买书,逛书店还是网上购买?

  A: 我从不上网,现在书店也不去了,就散散步。

  Q: 您每月大概花多少钱买书?

  A: 现在基本不买书了,就每天看看报,花不了多少钱。

  Q: 您手上正在阅读的是什么书?

  A: 《走过那山 趟过那河》。

  Q: 看书时候的最佳佐料是什么?

  A: 喝茶。看得久了头会昏,还要吸氧。

  Q: 您平时阅读,网络和纸面的比例是多少?

  A: 全看纸面的书。

  Q: 有没有一本书,是每年都要拿出来读一读的?

  A: 什么书都要随便翻翻。搞翻译的得是杂家。

  Q: 如果让您只带一本书去某个地方,您会带哪本?

  A: 我的书架上有许多国外作家的作品,我会随手抽一本

  短篇小说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