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攀比”的两妯娌
有一种快乐,叫做“互相攀比”。
在四川广旺能源集团公司赵家坝矿,就有这么一对妯娌,让家人及邻居对她们“既羡慕又嫉妒”。
究其原因,无外乎,争强好胜。两人都是脸上乐呵呵,在工作上私下较着劲,谁也不服谁。嫂子谭小清、弟妹胡晓清,两人都在矿上通防队工作了10多年。同为修补能手,只不过一个是瓦检仪修理能手,一个是风筒缝补达人。在荣誉上,两人同是不相上下,谭小清获得了由国家劳动部颁发的高级电钳工证,在公司技术比武中多次夺得第一名,并多次荣获劳模称号。胡晓清则多次荣获创效标兵和“三八”红旗手。在每年的年终表彰先进中,两人都是双双荣膺先进个人。
修理能手覃小清
当笔者见到覃小清时,她正拿着瓦检仪虚瞄着眼睛检查电路系统。她对笔者说道:“瓦检仪很简单,就是电路、光路、气路,依着顺序检查就行……”
旁边的一位老瓦检工立即说:“别听她的,她那是顺了,仅仅一个瓦检仪里面就是300多个小零件。”笔者不禁差异,立即认真地观察起覃小清的每一步操作。
只见她按下光源电门开始检查光路,她一边旋转目镜筒观察里面的干涉条纹的清晰度,一边对笔者说道:“干涉条纹用于读取瓦斯数据,所以非常重要。”笔者也拿起一台瓦检仪观测起来,发现里面一片模糊。覃小清立即拿过去查看了一下,然后取下光源盖。“你看,这就是煤尘将里面的光学零件污染了。”说着,她拿起小刷子将周围的煤尘刷干净,然后用一根小棉棒沾了点酒精,轻轻地擦拭玻璃表面。经她一擦拭果真能清晰地看见条纹。将仪器装好后,她用手开始捏扁吸气球,检查起气路。
在她检查过程中,笔者看见瓦检仪放置架上有一盘粉红色的亮晶晶的小圆珠,笔者不禁好奇的摸摸。“不要用手摸,那是药品。”覃小清立即制止笔者。
“啊,药品,瓦检仪还用药品。”笔者顿时疑惑起来。
“药品是钠石灰,你看这里面装的就是,这台瓦检仪的就要更换。”顺着她手指的吸收管中,装满了这样的小颗粒,但颜色已经灰白。
“这些药品就是吸收二氧化碳。”覃小清讲解道。
半小时后,覃小清已经修理了两台瓦检仪。笔者了解到,该矿现在有100余台瓦检仪,其中65台是经常使用,每天她一人要修理15台左右,每周要对65台瓦检仪进行小查,每月要对100台瓦检仪从里到外的全部检查,而这一修就是10多年。
缝补达人胡晓清
寻访到胡晓清工作的地方在综采演练场角落处的一个平房里。只见她带着白色的口罩蹲在地上,正用手中的刷子清理着风筒布上的煤尘。
笔者也蹲下来与她聊起天来。她赶紧对笔者说道:“不要蹲下来,站远一点,灰尘大。”说着,她将口罩拿下,两撮小“黑胡子”停留在她鼻翼两边。
当笔者询问她为什么蹲着时,她说:“补风筒需要不停的移动查找风筒上的破损,只能蹲着。”她还说从事补风筒的工作11年,这已经习惯了。
在她的身旁,2把一大一小的剪刀和一大一小的刷子,一个装着胶水的小盅,一个装满不同形状的风筒布补丁的盆,这就是她全部的工具。
“你看,这就是需要补的地方。”只见她一边指着铺在地上的风筒布上的一个类似沙眼的小孔,甚至不能称为小孔的地方,一边用较大的刷子将小孔周围的煤尘刷净。然后她拿着手中的小剪刀,将小块的风筒布“倒角”修圆滑,边修剪边对笔者说:“这个必须修圆,这样修补的角就不容易起来,会沾得更牢。”在她用小刷子沾胶水的过程,笔者闻到一股刺鼻的胶味,令人头脑昏昏欲醉。她却将沾满胶水的小补丁布放在一旁,继续找下一处损坏的地方。
“怎么不沾过去呢。”笔者差异地问。“这不能急,得等它晾一下,太湿沾不上,但也不能太干,你看,到了这种胶水没有凝固但是也不全是湿的情况,沾上去就牢固得多。”说完,她将小补丁布沾过去,并用大剪刀使劲的压实。
当半个小时过去,胡晓清一直蹲着找破损处和缝补,而笔者用最大的毅力支撑着,中途依然不经意地起来3次。
在转悠中,笔者了解到,一条风筒,最多的要缝补大大小小60多个补丁,而最少的也要缝补30多个,而全矿所有的风筒缝补全靠胡晓清一个人,甚至还要用手工缝三通的“过度节”。当下班的广播响起时,笔者收拾东西离开时,胡晓清却还要将地上剩下的2米多的风筒缝补完。
该矿通防科科长陈雄说:“这两妯娌,亲的时候像两姐妹,较劲的时候像冤家,正印证了那句老话‘不是冤家不聚头’在她俩的影响下,通防队员工乃至全矿员工都‘比学赶超’人人都争当第一。在这样的氛围下,各项工作都开展的相当顺利。”
(戚彪 曾春燕)
通联:四川广元市苴国路555号广旺能源公司党工部戚彪
电话:0839-3295999 13808124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