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wxpzp

【今日快评】石油企业为什么总哭穷?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00:17:23 | 查看全部
现实是中国的油价比美国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8 21:02:55 | 查看全部
驳《低油价时代油企青年心态:工资少了时间多了希望还在》文:
新闻采访:岂能一叶障目

        这几天,很有点郁闷。
        郁闷的原因很简单,被某主流媒体《低油价时代油企青年心态:工资少了时间多了希望还在》“平均”了。这篇文章一出,舆论顿时哗然“工资减半不能叫屈,食堂开始收费”这两个关键词顿时被炒热,各大媒体纷纷转载,继而变为一场讨诛,“叫穷”矛头再次指向油企。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主流媒体的新闻记者,这篇文章的作者很失败。
其实,这篇文章写得很不错,原本是一篇积极向上的作品,标题也很好,想表达低油价时代油企青年的心态。但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断章取义。仅仅就靠一个化名“孙亮”的几句话,就写出了一篇新闻,这合适吗?
新闻采访,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事实,要调查研究,不能一概而论,不能随便拿到哪一位“路人甲”的语言就可以作为论据写进去,而不管这个论据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会引起不良反应。是否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呢?
       文章中提到“项目部食堂开始收费了”。这个现象可能有多种原因:一是国外员工远离家乡艰苦,是一种福利;二是可能采用其他方式收了的,只不过这位“孙亮”没有交过,他能就是一位“滚龙”(四川话:混吃混喝的主儿);还有一种原因,就是这个项目部管理上存在问题,记者应该深度挖掘,该曝光就曝光。
         再次,文章中写到“除了一些正式的文件,都要求采用双面打印。”这种现象说明,这个项目部管理存在问题,或者根本就不是正规企业。据我所知,公文要求都是双面打印,到了他们这里,居然单面打印倒是正常的了,岂不怪哉。更应该查一查这个是什么项目部,不能一颗耗子屎坏了一锅汤。
        文章中还提到:谈及对未来的打算,“孙亮”准备在家乡找个稳定些的工作。这句话说明,这位“孙亮”养不家,企业出现一点点波动,就准备甩手走人。这样的人说的话,可信吗?我不信,可这位记者却信了。
        新闻,必须要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采访,绝对不能一叶障目。因为我们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事例,都有可能引起反响。所以,要以事实为依据,要调查研究。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的作者,好心办了坏事情,让我内心添堵的同时,也提醒了我们,采访要注意材料的正确性、普遍性,不能随便乱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8 21:13:44 | 查看全部
石油圈的利益在哪?

        石油圈的利益在哪里,答案就在哪里。
        近日一篇石油企业周期性哭穷的新闻引起人们侧目。作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这个始终处于国家能源行业经济重头的巨大经济体,“穷”引发了各方关于石油圈利益的探寻。
据悉,2015年1-9月,中石油实现营业收入13051.05亿元,同比下降25.6%。其中,第三季度,中石油于实现营业收入4274.81亿元,同比下降28.8%;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1.94亿元,同比下降81.4%。公司表示,业绩下滑主要是由于原油、成品油价格大幅下降影响收入同比降幅较大所致。
       相隔几月,跨过年头,1月27日,国际油价长期徘徊在30美元/桶左右的现状将搁浅,新一轮成品油调价窗口将开啟,根据新定价机制的“熔断”设置,汽柴油零售价将不再下调,2016年首次调价或将搁浅,这意味着国内的成品油价格有了自身的调控能力,而根据自身所涉及的“降本增效”措施却成为了少数人有关周期性哭穷的论调。
     2015年发改委共下调了12次成品油价格。这在百姓看来是一个保本逐利的举措,响应国家政策的同时,也在高呼成品油价的下调:利国利民,有利国民财富积累,但事实果真如此么。
        国企以营利为目的,最大限度的支持国家,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企业,中石油承担了国家能源行业的经济支撑,实践证明,中石油不仅弥补了国内能源基建资金的不足,而且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加速工业化的进度、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加税收、创造就业、培养人才、乃至推动中国经济体制完善和创新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国际油价的“寒冬期”对国内成品油价格产生了较大影响。这击鼓传花的效应,最终影响到的是百姓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毕竟无论你是否依靠石油为生,你的生活,离不开石油制品,工作,学习,生活,你都在传播自己的看法,试图让生活更加便利。
        企业创造的财富和经济效益也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中石油成品油调价窗口的巨大变革,恰恰会造成整体经济的衰退,影响国民财富的积累。
        之所以会有亏损  是因为前期的勘探开发确实存在成本因素过高的缘故  。 油品生产加工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是实情  其原因:国内对高附加值的下游产品PX项目指导处于莫名恐惧中, 造成炼化企业没办法维持平衡 , 静观这几年中石油所开发的项目,同比国外项目,包括国外的炼化企业,紧靠下游的PX项目赚钱都还没成为现实。  唯独国内对PX项目论调:既浪费资源,还要进口PX项目,以至于造成更多的需求依赖进口,而恰恰前期的投入是为了长效有益的规划,未来长达30年的经济发展道路,图谋眼前利益,只会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石油的风险和投资风险大 ,资金回收周期长不可否认的, 这也是一般企业所不能承受的,仅仅将公众的吸引到利益的地方,至少是处于不了解情况的臆断之说 ,本身就不存在的伪命题 。
        最后,在企业面临内外部环境压力的时候,强化内部管理的措施,本身没有错,也不存在哭穷不哭穷的因素,正常的管理需要,也是降本增效的必然举措,没必要这样以哭穷的命题收买眼球。
        至于大众想看的油企利益在哪,那么请看看企业的制度,无制约,即趋向于恶。(李周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8 21:19:06 | 查看全部

圈内圈外的经济

圈内圈外的经济
                                    作者:李周樾

        经常听到一类留言,句式是:国企效益很好,可是别的企业行不通。近些年来国企常常背负恶名,企业无论亏损,亦或是盈利,逃脱不开群众舆论:周期性哭穷的怪圈,隐形福利始终伴随着企业圈外的人群嘲讽。
        在国际油价持续低迷的情况下,面对生产,经营方面的压力是巨大的,员工收入的降低也是实情。整个世界和国家的经济都处在调整期,集团公司也例外不了。圈外经济的论调在谈论起中国石油,这个始终处于国家能源行业经济重头的巨大经济体时,常常会抛下:国家鼎力扶持,这个不符合实际的说法,从实体经济学来看,“鼎力扶持”是一部分人不了解情况;再者是作为石油从业者并没给大家足够了解企业的主流声音。如何把声音传递出去,重新掌握好“话语权”是各个油气田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国企以营利为目的,最大限度的支持国家,这是本分,是义务。基于圈外论调:我们与你们,圈内与圈外,似乎有两套规则,两套人性。举例来看:在某些特殊技能上,圈内的人与圈外的人是不同的,比如,石油从业人员辛苦是应该的,主要就是他们福利待遇好,而圈外人则不做同论。
        但在人性上,没有区别,我们与你们一样,圈内与圈外一样,圈外行的通,圈内也行的通;圈内福利待遇好,圈外做的更好,因为中国经济体在步入稳步上升,这些都是可能实现的。
        说到圈内,圈外人无论好恶,可能对人家的工作环境,居住环境,薪酬待遇,敬业精神都是又羡慕又敬佩的。可羡慕,敬佩之余,惯用的句式又会出现:你们是做的很好,可是我们行不通。
        早期圈外人群对中石油的印象并不好:油污,沙漠,环境艰苦,生存困难,总之,一点想加入的愿景都没有。现在,几乎没有人们会认为这个想法。早些年在翻看《中国石油史》时,铁人王进喜的冒喷作业,黑油满身的形象无一不标志着:这是最糟糕的地方。
       不少外国媒体人聚焦在中国石油从业人员的身上,没有我们与你们的概念,没有圈外与圈内的思维,作为一个现场记录者,他们亲自看了看石油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工人素质,领导作为,系统的稳定性,然后判断出中国石油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具有无限投资的前途,而这一切无一不标志着:这个集体始终在前进着,比许多圈外人对中石油更有信心。
        人穷志短。中国经济一直处在发展阶段,只是近年来才略有起色,庞大的经济总量多次引起国际震动,人均却还是落后。国企的发展变革需要跟随经济体的方向,而作为油企,亏损主要集中在前期和炼化,发展高品质油的炼制,紧抓PX项目等高附加值的支撑只是其中一个缩影,将历史拉长来看,中国经济体的核心力量依旧需要国企的全力支持,“降本增效”的正常措施却成为了圈外人群关于“周期性哭穷”的论调,过度的解读自己不如圈内的表现方式,一是体现为过度谦虚:你们行,我们不行;你们高贵聪明,我们低贱愚蠢。你们别来嘲笑我,打击我,我们已先趴下了。
        一种是近年来更为流行的过度片面,爱代表全国的油气田企业发表言论,说石油从业的辛苦,变成了谎言;说提高员工素质讲道理讲文明,变成了霸陵;说提质增效创造效益,变成了隐性福利。总之,圈外的所有不如意都是因为国企造成,没有道理可讲;所有你们的不随心不如意都变成了侵占,赋予一事无成寻找堂而皇之的理由。
       人性都充满共性,人思考,做决定,只能从个体出发,只有我,没有我们。这是个人主义的思维方式。它认为,相同的条件下,人性将驱使人们做出类似的事情,而判断对错的前提:无论我们还是你们,无论圈内还是圈外,只要勤奋,有自由,安全有保障,则一定越来越富裕。反之亦然。
        我们想活成想象中的圈内生活,发现希望与财富的所在,那就一定要记住,要习惯从“我”出发,要意识到,一个人躲藏在“我们”与“圈子”里,这种集体主义思维。无论是谦虚,还是自大,片面解读都是危险信号。(李周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31 16:12:41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