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低油价时代油企青年心态:工资少了时间多了希望还在》文:
新闻采访:岂能一叶障目
这几天,很有点郁闷。
郁闷的原因很简单,被某主流媒体《低油价时代油企青年心态:工资少了时间多了希望还在》“平均”了。这篇文章一出,舆论顿时哗然“工资减半不能叫屈,食堂开始收费”这两个关键词顿时被炒热,各大媒体纷纷转载,继而变为一场讨诛,“叫穷”矛头再次指向油企。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主流媒体的新闻记者,这篇文章的作者很失败。
其实,这篇文章写得很不错,原本是一篇积极向上的作品,标题也很好,想表达低油价时代油企青年的心态。但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断章取义。仅仅就靠一个化名“孙亮”的几句话,就写出了一篇新闻,这合适吗?
新闻采访,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事实,要调查研究,不能一概而论,不能随便拿到哪一位“路人甲”的语言就可以作为论据写进去,而不管这个论据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会引起不良反应。是否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呢?
文章中提到“项目部食堂开始收费了”。这个现象可能有多种原因:一是国外员工远离家乡艰苦,是一种福利;二是可能采用其他方式收了的,只不过这位“孙亮”没有交过,他能就是一位“滚龙”(四川话:混吃混喝的主儿);还有一种原因,就是这个项目部管理上存在问题,记者应该深度挖掘,该曝光就曝光。
再次,文章中写到“除了一些正式的文件,都要求采用双面打印。”这种现象说明,这个项目部管理存在问题,或者根本就不是正规企业。据我所知,公文要求都是双面打印,到了他们这里,居然单面打印倒是正常的了,岂不怪哉。更应该查一查这个是什么项目部,不能一颗耗子屎坏了一锅汤。
文章中还提到:谈及对未来的打算,“孙亮”准备在家乡找个稳定些的工作。这句话说明,这位“孙亮”养不家,企业出现一点点波动,就准备甩手走人。这样的人说的话,可信吗?我不信,可这位记者却信了。
新闻,必须要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采访,绝对不能一叶障目。因为我们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事例,都有可能引起反响。所以,要以事实为依据,要调查研究。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的作者,好心办了坏事情,让我内心添堵的同时,也提醒了我们,采访要注意材料的正确性、普遍性,不能随便乱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