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走才是为上策
根据齐鲁网记者爆料,2016年兖矿集团将减少分流各类用工6500人,力争达到7000人。这枚重磅炸弹的抛出,让处于“寒冬”行业职工们心头又泛起了一丝无奈的苦涩,是走还是留举棋难定。其实,在此之前,网络疯传武钢裁员上万人的事件已坐实,世著名的微软、西门子、索尼等企业都宣布了具体的裁员数量。在这个大背景、大跨度、大数量的全球裁员背后,窃以为,走才是为上策。
为何这么认为呢?
其一、目前我国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煤炭、钢铁、石油以及有色等主要大宗商品行业,而恰恰这些行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库存率、产品附加值、企业创新和发展能力与国外优秀企业相比,差距仍旧还很大。正是如此,国家才提出了对供给侧的改革,关停扭亏无望的僵尸企业。特别是最近爆出中国煤炭协会提出国家应该设立煤炭价格熔断机制被拒的消息,体现了国家通过市场经济杠杆的力量来调整产能过剩的决心。试想,一个供远远大于求,没有高附加值,没有创新能力,又不是稀缺战略资源的行业或者企业,凭什么国家会保留你、挽救你?
其二、世界经济秩序当前正在新一轮的重建之中,中西方主导世界经济的角逐已经进入到了刀刀见红的时刻,中国如果在国内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中没有自我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是没有真正的实力与西方国家抗衡的。越是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当前,我们越是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让自然淘汰法则去劣存优,去除沉珂,集中有限的资源去发展新兴产业和民族产业,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这才是提升国家与世界竞争的根本所在。
笔者稍微留意了下中企互动平台的会员分布情况,石油、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建材、铁路等行业的人员占绝大多数,这足以判断这些行业或者其衍生企业的职工工在我国企业职工群体中占有绝对大的份额。由此可以看出,这次经济萧条的深度和广度是空前的,涉及到行业和群体十分巨大。所以说,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走出去闯荡一番才可能有出路,留下来只有等待市场的淘汰了。
说到这里,让我联想到了前几日,平台夏晓凌老师透露了她在铁路部门的一位好友,正值人生职业生涯顶峰之时,毅然辞去了让人羡慕的铁饭碗,走上了从商之路,让笔者心潮难以平定,感佩之情油然而生。这位友人所在的行业相比起我们好多人来说,应该是相当不错的企业,况且还正值发展的大好时期,然而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份工作,投入到了陌生行业的竞争当中,可以肯定的是,他看到了自身的能力之长,看到了行业的弊端之处,看到了大局的调整之势,所以,才促使了他作出了这个决定。但是不管结果如何,这才是我们自己积极应对寒冬所需要的积极一面。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尤言在耳。是啊,这个世界这么大,我们国家对下岗职工的政策又这么好,只要你够勤奋、够踏实、够敬业,在哪里没有我们的一席之地呢?当一个人处于不利形势的时候,我们还是要顺应那句老古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这不关乎忠诚与背叛,这关乎到生存与发展,这也是符合自然生存法则的。(黄国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