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胡适待人和蔼,对年轻人尤是。他在北京大学做教授时,因为学识渊博、性情温和、胸怀开阔等缘故,很受学生欢迎。而胡适自己也十分乐意与他们交往。
当时,胡适给自己立了一个规定——每个星期拿出一个星期日的上午在家接见学生,类似组织一个沙龙。学生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可以谈,胡适尽力解答。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在北大读书时,听过胡适的课,也很佩服他。一次,大概是出于好奇,何兹全去了胡适在地安门里米粮库胡同的四号宅,只见宾客满座,都是年轻学子。他们与胡适有问有答,有讨论,有辩论,气氛热烈,高兴和谐。
后来,何兹全也成了教授,他认为胡适的做法是一个很好的教书育人的办法,也想学胡适每星期腾出一个固定时间接见学生,借以亲近学生,了解学生,但始终没有做到。何兹全不由感到惭愧,也更加佩服胡适的精神和毅力。
1935年冬,一位北大学生约见胡适,电话中约定上午七时,学生误听为下午。第二天,学生前往拜访,被告知胡适不在家。正欲离去,胡适急匆匆回来,将学生迎至家中。胡适问:“上午在候,何以不来?”学生说:“误听以为下午。”胡适笑道:“我亦疑你误听,故特趋回。”如此姿态和雅量,如今做教授的,还有几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