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渡市选煤发电厂:科技创新助力企业改革脱困
2015年,四川煤炭产业集团达竹煤电公司渡市选煤发电厂将科技创新工作作为为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来抓,始终坚持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聪明才智,为企业改革脱困贡献力量。
为抓早、抓实科技创新工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规范科技创新工作管理,年初,该厂修订和完善了《科技工作管理办法》、《技术创新工作考核奖惩办法》,适度调整了科技创新奖励标准,细化了管理机构与职责,对重点科技项目进行了立项,确保科技创新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该厂成立了由厂长担任组长的科技创新领导小组,负责全面领导和管理科技创新工作,分管厂长负责抓好分管范围内的科技创新工作,技术科室负责牵头具体科技创新工作,生产车间负责具体落实各项科技创新工作,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分片抓,技术科室主要抓,生产车间协调抓的齐抓共管格局。
去年,针对发电脱硫系统堵塞,该厂发电科主动牵头,从发电各车间抽调出技术人员成立脱硫技改攻关小组,下决心要“根治”这一难题。攻关小组大胆创新,反复实践,历时4个多月,前后进行了数次小改小革,最终成功攻克这一难题。该厂通过改变脱硫工艺,在原工艺中新增一个二级浓缩系统,加大对石灰浆的沉淀分离效果,避免石灰浆和杂质进入脱硫管道,造成脱硫系统堵塞。二级浓缩系统投入使用后,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脱硫系统堵塞这一“老大难”问题,保证了发电安全生产,而且大幅度降低了脱硫石灰使用量,每年可节约石灰费用10余万元。
粗精煤泥灰分是影响精煤产率的重要指标,如何行之有效地降低粗精煤泥灰分,成为了洗煤生产丞待解决的难题。该厂先后于2011年和2013年进行了两次技术改造,从最初的振动弧形筛到高频直线振动筛,再到后来的带挂料效果的弧形振动筛,在一次次地改造中,虽然粗精煤泥灰分由14%降到了12%左右,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不理想。年初,由选煤科牵头,程学静创新工作室全力配合,经过多次深入研究、查阅资料和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引进DZSN三质体高频脱泥筛,DZSN三质体脱泥筛投入使用后,立马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粗精煤泥灰分降低至10%以内,提高精煤产率0.4%,每年可创效100余万元。
去年,该厂科技创新工作结出了累累硕果。《优化重介系统参数以适应不同煤质变化的研究》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达竹公司科技创新一等奖;《货运索道工业噪声治理的探索与研究》被川煤集团评价为国内先进;《重介三产品旋流器一段高密度分选的研究与应用》被川煤集团评价为省内先进。全年完成科技创新项目27项,实现创效485余万元。此外,该厂自主研发的振动筛筛口自动采样装置、大直径工件手动简易车削装置和一种提高除氧效率的除氧器三项科技创新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在科技创新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时,职工“五小”活动同样开展得热火朝天。发电车间职工张田雄提出并实施的增加锅炉料层厚度的小革新项目,提升了锅炉炉膛热量,增强了锅炉带负荷运行能力,提高了锅炉运行稳定性;索运车间职工郭勇针对轴承座拉具的小技改,大大降低了轴承座的拆卸时间,节约检修时间5小时;机修车间职工涂勇对529分料箱入料三通的小改造,不仅解决了三通堵塞问题,提高了三通防磨效果,有效保证洗煤正常生产;索运车间通过优化索道换绳工艺,提高了换绳效率,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节约了换绳费用。全年该厂共收到“五小”成果79项,创造经济效益72.4万元。
该厂以“五小”活动为契机,通过搭建创新平台,创造机会,提供条件,让广大职工围绕企业生产难题,发挥聪明才智,开动脑筋,想办法,为企业建言献策,提出“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为企业攻克生产难题、改进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消耗做出贡献。
作者:袁浩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渡市选煤发电厂
电话:13551451167
邮编:635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