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孔圣人克己复礼,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就饮食上来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认为君子用心求道而不费心思去求衣食。盛赞学生颜回住陋巷,一碗饭,一瓢水,不改其乐。对那些饱食终日,一点也不肯动脑筋,觉得真是无聊,还不如下下棋,玩玩游戏。但一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使国人一直认为孔圣人就是一个讲究吃喝的人。
“斋必变食,居必迁坐”,这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先决条件,就是说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这是基本的礼仪,孔圣人一定要做的有板有眼。由于后学将“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分为两节,断章取义,从根本上歪曲了孔圣人的原义,大大损害了孔圣人的光辉形象。至于国人食时言必称精称细,每年公款吃喝掉的上千亿元,而且吃的花样之多、品类之繁,甚至欠账之巨,说起来都骇人听闻。
吃,是有一定礼仪的。《礼记·檀弓下》记载,齐国大旱,一财主救济灾民,但又摆出一副救世主的架子。一瘦骨嶙峋的饥民走过来,财主拿起食物:“喂,过来吃。” 饥民正眼也不看:“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吃这样的嗟来之食!”最后那人真的饥饿而死。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也。
但是,我们现在有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却蹭吃蹭喝,是个别现象还是行业特色,是个别现象还是上行下效就不得而知。这些有一定实权的部门工作人员往往是上午十点多钟,下午四点多钟才到所辖部门办事。喝喝水,讲讲话,差不多下班了,顺理成章的蹭了一顿饭。这些人是得罪不起的,吃点喝点事小,时不时要娱乐休闲一下,有时候还要顺手牵羊。
有些部门工作人员则是简单的事复杂办,立即可办的事拖着办,还与你套近乎,无非就是为了蹭饭吃。偏生我等木头脑袋不开窍,左跑一趟,右跑一趟,就是办不成,直到高人指点,扭扭捏捏请人家吃饭,结果,到是人家吃得很爽快的,后来办起事来也很爽快的。
有些人还把单位或他人当成一块大肥肉。一旦是单位或他人请客,呼朋唤友,少则四五个,多则十多个,似乎自己叫的人越多,才显得自己面子大。
听到位同事的遭遇,那可真是天方夜谈。当农民的父亲求人办事,以礼节上请一位管事人吃顿饭,结果,这位管事人请了二十多些人来,斛光交错。这还不算什么,最让人受不了的是,那位请人吃饭的老人并没有上桌陪客人吃饭,而是坐在一旮旯等待埋单。
这些窝心的事毕竟是少数,但是,苍蝇毒不死人,闹人的心。
想来这种事古已有之,也为之大大的头痛,孟子编了一则笑话来嘲讽: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自吹每天都有达官贵人请他吃喝,实际上却每天都在坟地里吃些祭品。妻妾发现了他的秘密后痛苦不堪,而他却并不知道事情已经败露,还在妻妾面前得意洋洋。
只是不知道那些像齐人一样的现代人,蹭着八杆子打不着的酒食,是否其喜也洋洋者矣。
食、色,性也。孔圣人认为饮食男女是人的天性,但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旦有服务对象请吃时,能够名正言顺的说:为您服务是我的工作职责,如果我接受了请吃,就违背了职业道德,就会受到公众的监督举报。我们的社会才是文明、健康、和谐的社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