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25|回复: 0

阅读李劼人的历程

发表于 2016-2-1 11:52:5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李劼人全集》收录了李劼人创作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等5部长篇小说以及他的中短篇小说、文学评论、书信、译作等,是李劼人创作及翻译作品的集大成,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重要一笔。《李劼人全集》(17卷)将由四川文艺出版社于2011年12月出版,全套定价2000元。
一 引子
得知《李劼人全集》将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消息,心情一直不能平静,终于等来了这一天,李先生的几本史诗性小说,终于能以原来的真实面目出版了,这已是当年初版的七十余年后,而自己寻找他的原著多年,今天总算如愿以偿,可以一睹真貌。
二 我寻找李劼人的历程
我最初接触李劼人的作品是在文革中的七十年代初,那时我通过关系搞到一套李的小说,计有《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上、中、下三册。记得在《大波》中还有介绍说,作者写有反映战后国统区混乱生活的《天魔舞》,可惜一直未见其出版。
我很清楚地记得,读李劼人作品的感觉和读其他三十年代老作家的作品完全不一样,最基本的一条就是找不到绝对的“好人”或“坏人”。还有一点也是印象深刻,李的小说里,林林总总,什么色彩的人都有:有袍哥、土匪;有立宪派领袖蒲殿俊、张澜;还有清末大员赵尔丰、端方等,以及地方的风土人情,庙会,成都青羊宫的清茶,自流井(今自贡)的川戏班子等等,让我目不暇接。
转眼到了八十年代,1985年读研期间我第一次入川,那是随老师和师兄弟去成都参加第二次全国民国史学术研讨会,会议地点就在川大。到达成都的第一天,我就去了李劼人书中多次描绘的青羊宫,在那儿泡了一壶茶,仔细品尝着,似乎又回到了清末民初的时光。
以后我在大学教书,讲到十九世纪末至辛亥年间的中国,都会向同学们推荐阅读李劼人的历史小说。我告诉同学们,诗可以证史,好的小说在价值上完全可以超过僵化呆板的历史教科书。李劼人是那段历史的经历者和见证人,他的书固然不能作为论文观点加以引用,但他的笔下是活的中国,而不是概念化的中国,读他的书,可以增加对那段重要历史的感性认识。
这个时候,我已知道许多老作家的成名作在建国后都做了改写,因而一直在搜寻那些未经修改的原本。也许是建国后的“清理旧刊”过于严密,或是那些版本原来印数就不大,加之时间久远,除了少数大学的中文系资料室还有收藏,绝大多数的图书馆已难见其踪影,因此我的查找是一无所获。1987年,四川出版了《死水微澜》,甚至还把《死水微澜》改编成了电影,由某著名女演员出演女主角,但是都觉得少了李著中的原汁原味儿。
得到《死水微澜》的原本是在参加一次学术活动之后。在2005年的一次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上,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吴博士做了一次有关辛亥后成都市民文化的报告,引起我浓厚的兴趣,在会下的交流中得知,毕业于哈佛大学东亚系的吴博士的毕业论文就是研究李劼人!不久,吴博士将哈佛收藏的李的《死水微澜》原本的复印件寄给了我,帮助我实现了多年来寻找李劼人原著的一部分愿望。
这些年来,研究四川和成都的市民文化逐渐成为一门显学,有学者专门研究成都的茶馆文化,也有学者研究四川文人,举凡这些研究,都绕不开李劼人。是他的小说催生、激发了学者的创作灵感,成了今天成都市民文化的源头活水。
三 李劼人的杰出之处
回顾自己对李劼人的认识,越发理解了他对中国现代文化史、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价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的成就完全不在那几位五四标杆作家之下,在某些方面,也许还要高于他们。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禹)是建国后党和政府根据这些作家对共产革命的态度及其艺术成就,为中国现代文学大家排列的座位,在其之下,还有一大堆延安“革命作家”和国统区“进步作家”,在四川能排上号的就有任白戈、马识途、沙汀等人。幸运的是,李劼人在建国后情况尚好,他甚至做过成都市副市长,有点类似北京市的吴晗,上海市的金仲华。
李劼人有一个和其他五四老作家不同的地方,他不仅是一位大作家,还是一位十分难得的企业家。抗战期间,他在乐山的嘉乐纸厂担任过多年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他作为这家工厂的创办人,一直关心、扶持该厂,到建国初又将此厂出让给国家,和嘉乐纸厂的亲密关系前后长达二十多年。因而,作为作家,他又多了一份对世态人情的深入了解,对人性的把握更有深度,从而摆脱了左翼作家非常时髦的,惯有的那种“富人等于坏人”,“穷人等于好人”的两极化、概念化的思维和腔调。
四川有一个情况很特别,也长期没被人们注意,这就是省委第一书记、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用过几个作家出身的干部担任实职高官,这在其他省市是很少见的。例如,李井泉用了三十年代左翼作家任白戈做重庆市委第一书记。作为全国的统一部署,在文革爆发前,一般省会城市都会安排一个民主人士做分管教、科、文、卫或城建的副市长,四川省委看中了李劼人,提拔他做了成都市副市长,且一做就是12年(1950年-1962年)。在当时,就连这有职无权的副市长一般也不对作家、诗人开放的,四川省委、成都市委却用了被视为是所谓“中间派”的李劼人,这样的人事安排,按规矩,一定是要省委第一书记点头的。
李劼人的小说是拥有巨大场景的史诗,是活的风俗史,他是历史小说和风俗史大家,他的笔下呈现了从甲午年间到辛亥前后四川的社会百态,举凡政治剧变(红灯照、保路运动等),人心起伏,生活时尚的演变等等无不包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提供了清末民初社会的一个横切面。这一切都是通过一系列人物的刻画来体现的。他还在法国留过学,对法国文化特别是小说艺术有细致的研究,并把它水乳交融进自己的人物创作中。他塑造的蔡大嫂、罗歪嘴、郝达三、黄太太,都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那种概念化的“假人”。
李劼人创作高峰的年代正好是左翼文学极为流行的时期,但是李的小说中却没有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没有底层人民的愤怒和反抗,可以说完全不入左派的法眼,但他的书保留了一方文化和传统,是一部成都的百科全书,在左浪滔滔的年月里,是极为难得的非意识形态化的小说。
李劼人在建国后,对自己的几部重要作品都做了程度不同的修改甚至进行了重写!现在可以说,当年的这项“改写”和“重写”是违背作家意愿的,是政治的外部压力通过内心改变,在经过学习、改造、自我检讨等几个环节后,迫使他做出这样的决定,并做出欢快自愿状。即使这样,也未必得到有关领导的称许。1959年全国作协某领导找李劼人谈话,认为重写后的《大波》对辛亥革命时代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物,缺乏具体的分析评论。事实证明,包括李劼人在内的老作家的“改写”或“重写”都逊于他们的成名作。
李先生在1962年12月因病去世,享年72岁。老人家是福将,称的上是死得其时,如果再多活几年,且不说1963年后时局向极左方向的急剧变化,文革那道关,他就很可能过不去。
《李劼人全集》的出版将是四川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全集17卷,定价居然高达2000元,这让许多李著的爱好者望而却步,四川文艺出版社是否可考虑做一些降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