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46|回复: 0

《周作人散文全集》:呈现出延续的文章命脉

发表于 2016-2-1 11:54:2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钟叔河先生编校的《周作人散文全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历时五年终于出版了,此次面世的版本几乎收齐了周作人现存的全部文字,且首次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经过细心的文字考订,全部注明了文章刊载时间及出处,此可谓是一件功德善举,这对于那些喜欢知堂文字的读者无疑也是一个重要的好消息。但让人感到遗憾的是,这套全集定价高达两千多元,总共十四卷,精装,平均每卷近二百元,网上不少书友已经在集体声讨出版商之离谱了。这也让我这个知堂迷失望了不少,不过稍感意外的是,因为钟先生的这套全集出版,以前很难一见的同样由钟先生编选的十卷《周作人文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9月1版),此时却大举出现在书店中打折销售,用不到二百元就可以将这套同样精装的周氏文集抱回家中了,这对于我等无疑又是一个好消息。如此,关于知堂的文集版本收藏,除此之外,舍下已有河北教育出版社由止庵校订的《周作人自编文集》,共三十四册;天津教育出版社由舒芜编选的《知堂文丛》,共四册;花城出版社由止庵编选的《周作人集》,共两册;另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由钟叔河编选的《知堂书话》和《知堂序跋》,以及其他各类版本的零散周作人文集还有若干,这里不再罗列。诸如我这样的并非版本意义上的收藏家,其实仅有一套知堂的文集便足够了,但因为对于知堂文字的兴趣日益浓厚,也就难免爱屋及乌了,而我另外一个趣味便是对于不同的版本的阅读,可以引起足够新鲜的阅读欲望,诸如这套一直期待的《周作人文类编》,便成为近来自己消暑的良品。尽管今年本城气温已经超出历史记录,每日在斗室中汗流浃背地读上几篇知堂文字,却也有不亦快哉之感!

  谈起周作人的散文,其实近些年来在散文创作中隐隐地呈现出一种延续的文章命脉,记得学者孙郁曾有过详细地梳理,所罗列的作家就有张中行、黄裳、谷林、钟叔河、陈子善、刘绪源、止庵等等诸位,而我近来读河南作家何频的随笔集《看草》(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3月),觉得也应将其列入这样一个隐默的文章谱系之中。《看草》为何频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一年来在中原观察草木枯荣的文字,虽是记录自然风物的笔记文字,但其中却隐藏着一位读书人对于所生存世界的态度,均通过他的读书、交游、访古、问学等片段文字传达了出来。因此,这些看似散漫的文字,其实却是有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和关怀,这也让我想到周作人对于自己文字的评价,他总是感慨自己的文章其实是太积极了,因为那些枯涩的文字其实犹如拥有强烈生命力的寒枝,他们在真正的读者心中是枝叶繁盛的。在何频的日记中,我多次发现有关知堂著作的购买、阅读和思考的片段,而他的这些关于花草的文字也颇得知堂文字的神韵——细密、干净、自然,乃是当下日益浮躁的文字中少见有气象的。

  我起初对这册《看草》的关注缘于书装的美丽,书是去岁在北京所购,在书店里发现它装帧高雅大方,特别是内文的版式设计别出心裁,以日记卡片的形式出现,配以作家的自绘插图,再读文字颇觉表里如一,是可读、可赏和可藏的好书。我特意注意到此书的设计者为刘运来先生,后来在网上查阅,果然不出所料,此书终获2008年中国最美的图书称号,能遇到刘运来先生这样的美术编辑,真是作家之幸,也是读者之福。而我近来读冯骥才先生的文集《散花》(山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5月),也是因为其设计和版式优雅的缘故,此书被设计者制作成为一个类似红色盒子的样式,打开右侧的折页,还可以发现设计者十分巧妙地在折页上放置了一张书签。而如冯骥才先生所表白的,这册文集中的文字是自己近年来随心所写,因为极为喜爱天女散花的文章境界,便有此命名,也因此,设计者在书封、书脊以及书签上采用了佛教中的线描花朵,使得整部著作显得分外的典雅和尊贵,气派甚是不凡。假若我来评选2009年中国最美的书,我愿意投此书一票。《散花》收集了冯骥才先生近年来创作的三篇小说和部分随笔、杂感、序跋等文字,并配以作家的近二十副绘画作品,使得此书读来让人赏心悦目。而书中内容令我慨叹的是冯先生对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寻访和保护的诸多篇章,记录了他在四川、内蒙古、山西、河南、江苏等地寻访年画、剪纸、古村落等所做出的努力,其间的甘苦辛酸原非我所想象的那么浪漫,诸如他在《精卫是我的偶像》中写到为了筹集关于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资金,数次进行画作的义卖,甚至将自己最珍爱的两副画作也出售了,尽管这些资金对于保护整个中国的民间文化遗产是杯水车薪,但却如他在回答记者的疑问时所说那样让人敬佩:“精卫填不了海。精卫是一种精神。一种决不退却、倾尽心力乃至生命的精神。我尊崇这种精神。它是我的偶像。”这让我想起当年建筑学家梁思成与他柔弱美丽的妻子林徽因在时局艰难中奔波在荒僻的乡村,寻访和保护那些属于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财富。

  几年前,作家野莽曾经策划过一套“当代才子书”,要求入选者必须兼具诗、文、书、画,最后选定为汪曾祺、冯骥才、贾平凹和忆明珠四位,除了最后一位不甚了解外,前三者称呼为当代才子,按照野莽所定标准应该合适,无疑这是一个很有眼光的策划,同时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主题,它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对于中国文人尺度的一种回归,我以为这不是简单的士大夫名流的所谓雅趣,它更重要的显示一种中国文化的精神趣味。如果我们今天重新回到五四时代,那些英姿勃发的知识分子其实也并非只是单一化的形象,诸如鲁迅先生,他对于版画的衷情,对于书法的精湛,对于毛边书的偏爱,对于电影的迷恋,无不显示出一个中国文人的本色来。从这样一个意义上来讲,当下的中国文人相差甚远,因为连玩都玩不出境界和水平来。而野莽所列举的这几位中国作家,在写作之余却玩得风生水起,各成气候。引起我的这些感慨的是因为上面所读冯骥才的《散花》,还有就是贾平凹的散文集《静水深流》(河南文艺出版社,2009年2月)。我已久不读贾平凹的著作,何况这册文集中所收录的三篇长篇散文《我是农民》、《老西安》和《西路上》以前也都读过,且印象颇深。而这次又读此书,实乃是因为这书的优雅美丽,在贾平凹的文字中配有其书法和绘画,也可谓是相得益彰。此书软精装,书封红色剪纸上有贾平凹个性十足的书法题签,整体效果颇有汉唐气势,华丽、粗拙、大气。

  一个文化大师最终必定是一个丰富的文化宝藏,而不是单一的文字传奇,甚至连他的八卦奇闻都是那么充满魅力。如此,且来再说说汪曾祺。作家苏北的《一汪情深:回忆汪曾祺先生》(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4月)就记录了当代文坛上一个让人称奇的佳话,二十多年前,安徽县城里的一个叫陈立新的青年职员因为偶然读了汪曾祺的一册文集《晚饭花集》,爱不释手,于是将此书全部抄在了四个日记本上;后来这位青年又到汪先生的故乡高邮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回来后就将自己的笔名起为“苏北”,以示自己对于汪先生的爱慕。之后的二十多年,他一直追随汪曾祺,这本著作就是一个最完整的见证。此书中除了记录有关作家与汪先生交往的片段,而令我感兴趣的还有此书中所附的著作版本、书法、绘画、手稿、签名本以及书信等图片,现今这些东西都成为了十分珍贵的艺术品和研究资料。关于汪曾祺,舍下藏有他的全集,但还是购藏了山东画报所编选的一套文集,其所包含的《人间草木:汪曾祺谈草木虫鱼41篇》、《汪曾祺说戏》、《汪曾祺说师友》、《汪曾祺文与画》、《五味:汪曾祺谈吃散文32篇》等,此文集分别遴选汪曾祺的各类散文作品,读后倍感一个如此精湛的文学家背后,还交织着自然爱好者、戏曲家、书法家、美术家、美食家、鉴赏家、收藏家等等多个不同的身份,这很让我想起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的一个绝妙评价:“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