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1、”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
2、白描手法,采取”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各种特征进行描写。如祥林嫂和子君的神态和眼睛、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孔乙己的长衫。挖掘和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写幻觉、潜意识等,深入揭示人物的灵魂。人物语言简洁传神,高度个性化。
3、艺术多姿多彩。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叙事之中为主要特色,但也常有诗意的抒情和以抒情手法为主的作品。主要是以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刻画性格,但也不乏对人物心理、幻想等的描写和以心理刻画见长。基本上是悲剧的结局,但在悲剧中常融进幽默夸张的悲剧因素,形成悲喜剧交融的特色,并有以讽刺手法为主的喜剧作品。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为主,但也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成分。
4、注意典型环境的勾勒和环境、气氛的渲染,浓郁的浙东地方风光和民俗民情,使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最早的乡土文学。5、结构形式丰富多样。小说多截取生活的横断面,以一个或几个生活场景、片段连缀而成;或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顺序为主,也有倒叙;多为单线发展,也有两条线索的交叉叠合;体式有日记体、随笔体、章回体、速写等多种;6、以口语为基础,吸取有生命的古代语言,具有简洁、生动的特点。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一、形象性1、善于以比喻和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论述抽象的道理,使说理形象化,把逻辑性和形象性和谐统一。如《拿来主义》中以”大宅子”比喻中外文化遗产,以人参、鸦片比喻精华、糟粕,形象的说明了对文化遗产要批判继承。
2、创造了类型形象,如叭儿狗、蚊子等类型形象,概括了社会上某一类人群的某种普遍性特征,用比喻、白描等方法创造出来,简练传神。类型形象具有典型力量。
二、抒情性。鲁迅强调作家应当有分明的是非和热烈的爱憎,像《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情文并茂,情感浓烈。
三、把社会上公然的、常见的、不以为奇的,但却不合理事物,加以精练、夸张予以辛辣的讽刺。
四、杂文文体多样,有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其风格也多姿多彩。结构严谨论证严密;三言两语,尖锐锋利。但多样而又统一,作为鲁迅杂文主要风格的,是切实锋利,精练泼辣,似匕首投枪。
五、语言鲜明生动、机智幽默,常有包含深刻哲理的警句。好用反语,常”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充满幽默感。
[推荐阅读]:
1、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后收入《呐喊》。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作者首次署笔名“鲁迅”。作品通过一位“迫害狂”患者的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叛逆封建礼教,受到迫害而发狂的狂人形象。通过狂人的自述,向人们指出封建社会“吃人”的历史。同时也暗示了狂人最终战斗和反抗的失败,进一步强调了启蒙的意义。主题十分明确,就是要“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2、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写于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至一九二二年二月之间,最初分章刊登于北京《晨报副刊》。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的典型。阿Q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赤贫者,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从生活地位看,阿Q受到惨重的剥削,他失掉了土地以及独立生活的依凭,甚至也失掉了自己的姓。当他有一次喝罢两杯黄酒,说自己原是赵太爷本家的时候,赵太爷便派地保把他叫了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不许他姓赵。阿Q的现实处境是十分悲惨的,但他在精神上「常处优胜」。小说的两章「优胜记略」,集中地描绘了阿Q这种性格的特点。他常常夸耀过去:「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其实他连自己姓什么也有点茫然;又常常比附将来:「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其实他连老婆都还没有;他忌讳自己头上的癞疮疤,又认为别人「还不配」;被别人打败了,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于是他胜利了;当别人要他承认是「人打畜生」时,他就自轻自贱地承认:「打虫豸,好不好?」但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剩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于是他又胜利了。遇到各种「精神胜利法」都应用不上的时候,他就用力在自己脸上打两个嘴巴,打完之后,便觉得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于是他又得胜地满足了。他有时也去欺侮处于无告地位的人,譬如被假洋鬼子打了之后,就去摩小尼姑的头皮,以此作为自己的一桩「勋业」,飘飘然陶醉在旁人的赏识和哄笑中。但是这种偶然的「勋业」仍然不过是精神的胜利,和他的自轻自贱、自譬自解一样是令人悲痛的行动。阿Q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手段,使他不能够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他的「优胜记略」不过是充满了血泪和耻辱的奴隶生活的记录。作品突出地描绘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同时又表现了他的性格里其它许多复杂的因素。阿Q的性格是充满着矛盾的。鲁迅后来曾经说过: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3、小说《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当时的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4、小说《药》:当人生病无助的时候,自然需要药的帮助,让他帮你解除病痛还你健 康。可是有人却将蘸着人血的馒头当药,主人公就是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的人物。鲁迅先生仅仅是告诉我们这么一个吃人血馒头的故事吗?这部作品写于1912年,当是的中国社会发生什么重大事件?这件事对鲁迅先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请读一读这部名作吧!
5、〈鲁迅杂文精选〉:鲁迅作品中的所说的“杂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广义的杂文,指不同文体的杂集,鲁迅杂文集中,收录了一些广告、书信、启事、声明、书目、碑文等,狭义的杂文,批杂感或短评。这一类型的文章是鲁迅杂文集中的骨干,或称之为正宗杂文。这种狭义的杂文,是一种倾重于议论性的散文体裁,虽以议论为主,却有机地融合了文学诸因素,包括感情色彩、诗的境界、类型形象和美的文字等。它是诗与政论的融合,是史笔与诗情的结晶,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是战士和诗人一致的产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