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滕福生
最近有一段时间没有见到吴瑞桐了。作为老吴好朋友的我清楚,到今年年底,这位共和国的同龄人、徐州北站唯一的一位全国劳模就要光荣退休了。
既然时日无多,已近花甲之年的老吴本该呆在办公室里喝喝茶看看报,虚度一下最后的时光,可是他每天脚不着地地到底还在瞎忙活些啥呢?10月27日上午,我到运转车间采访时,在峰上调车组的休息室里见到了他的身影。此时的老吴,依然像当年在现场干班组长时那样精力充沛,只见他手里拿着一个厚厚的硬皮交班记录簿在向一名年轻的班组长交待着什么。“这是我多年总结出的‘安全谚语’,常念叨着,能防止各类调车隐患和事故……”我曾经多次采访报道过吴瑞桐,也认识眼前的这位年轻班长、2009年度车站的安全标兵李保玉。看到师徒俩推心置腹的交流,让我这个局外人也感到心中阵阵发暖。
30年前,还是一线班组长的吴瑞桐,在当时全路运输安全下滑的形势下,他通过亲身实践,摸索、总结出了一套安全有效的“四勤调车法”。他的先进经验曾向全路推广并取得成效。此外,他的“每班一分析、每月一总结”也成为保证车站安全生产全过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2005年,车站为了照顾已经不再适应现场繁重体力工作的吴瑞桐,破格聘请他担任了车站安全科唯一的工人“调车指导”,参与现场调车工作的管理和指导。
在身负调车指导重任的同时,老吴还兼任着车站工会安全工作指导小组的“巡视员”。本来,这两个职务,在一般人眼中,纯属只动嘴不动手的“闲差”,只要下到车间,听听汇报即可,大可不必亲自颠颠地跑到现场里说东道西。可老吴是劳模,他对“两违”嫉恶如仇,六亲不认,尤其是对行车工作上的违章违纪更是横挑鼻子竖挑眼,从不留一点“情面”。虽然他得罪了不少人,但事情过后,伙计们还是对他还是心存感激,因为他的“挑刺”,避免了许多事故的发生。
如今,老吴就要退休了,可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功成名就,而是自己的安全意识不能“退休”。他说,他30年间已经至少与15名后进青年结下了“对子”,并促使他们走进先进职工行列。优秀青年李保玉是他两年前结成的最后一对,他要通过言传身教,让多年的优良传统在这个优秀班组长身上得到传承,并希望这个年轻人把安全调车的先进经验在保证枢纽安全畅通的实践中发扬光大。已经与运输安全和现场结下深情厚谊的吴瑞桐看着繁忙的现场,心中像燃起一团烈火,眼睛不时地瞅着飞驰而过的车辆。看得出,他非常珍惜逝去的激情岁月。他说:“看着大家都忙着向安全年发起最后的冲刺,这对于我来说,只能是一种奢望了,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把自己的一点点经验传授给大家,也算为我的最后一个安全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为支持伙计们顺利完成最后的冲刺加油助威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