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2-1 21:16:43
|
查看全部
我们再回头看在过去十年发生了什么?由于格林斯潘的流动性导向的政策,使得全球流动性泛滥,于是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资产溢价。结果带来了你只要占有了资源,你就享受了资产溢价的利润。于是当你占有了资产溢价的利润,你就能够放大企业的融资能力。当你放大了企业的融资能力,你就能够去经营更多的实业。即使它不赚钱,你仍然可以用实体经营的现金流继续放大企业的融资能力。这时我们看到了一个循环,一个投资、融资和经营的循环。在这场游戏中,“鸡肉”依然是“鸡肉”,只不过有些人把它看成了“鸡精”,有些人则看成了“鸡屎”。
商业模式的挑战
曾经是黑社会的金融业,如今却是一个阳谋产业。因为任何一个行业,都不会像金融业一样,需要这么频繁地向公众解释。
但在一个阳谋产业下,每一个人又突然间发现上当了,为什么?可能你会觉得是这个行业造的孽,其实不然。金融业一开始是为实体经济提供流动性的。但是后来变成了风险经营业,因为各行各业的风险最后都会归集到银行。所以在经济周期面前,银行是一个“奶妈产业”:繁荣的时候给奶,萧条的时候当妈,所以银行就需要收集风险。当风险变成了所有金融业必须面对的资产时,现代金融业则通过证券化,把风险变成了财富。
传统的工业周期,可以认为是周期性的生产过剩。但是,金融的周期性危机是错误的积累,每一个人都揣着明白装糊涂,每一个人都知道它有风险。但是当建立起一个交易的链条,每一个人都只关心我所面对的这一段时间的有限风险。于是在这个市场上,就出现了击鼓传花的游戏,把它导出去的时候一举两得,不但获得了利润,而且转嫁了风险。
这种游戏的必然结果,就是金融危机十年一次和我们形影不离。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87年黑色星期一,1977年欧洲货币危机引发拉美债务危机,1967年英镑危机。十年一轮,八年赚钱、一年赔钱、一年收尸。
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很多企业仍然没有看出这是一种商业模式的挑战,是这种商业模式所依存的基础发生了变化。
其实很多企业的困难并不是来自实业,是由于企业的投融资。如果说实体经济现在仅仅是深秋,那金融市场已经进入了隆冬。于是,我们才会看到不是中小企业,反而是大企业突发性的、恶性的破产。如合俊集团、金屋集团的破产,都不是因为行业发生了问题,而是因为资本市场发生了逆转,导致投融资链条的突然崩裂。
在经营性利润低,投资性收益高,融资性驱动力强的背景下,当金融海啸使得全球性的资产溢价突发性的转化为资产贬值时,这种商业模式便会遇到挑战。这种挑战就是投资性收益转为投资性亏损,融资性功能转化为融资性的萎缩,原来微弱的经营性的优势就变成了弱势。
剩者为王
那么中国的企业家需要知道的是什么?如何在这个别人主导的游戏中找到我们自己的方式?我们也要生存,也要发展,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现在要做些什么?
如果把企业看作一个三足鼎立的商业模式:投资能力、融资能力、实体经营能力三足鼎立的时候,任何一个企业经营的都是动态平衡。
这个时候再把会计放到我们的面前,净利润会计、现金流会计、投融资会计,背后藏着一个东西,却透而不明,这就是资金链会计。
四个东西摆在面前来看一个企业,能赚钱的企业聪明,正现金流的企业漂亮,但是投融资是你的骨骼,资金链是你的血液。一个企业可以不聪明、不漂亮,但是不能没血没肉。所以企业两张皮,阴阳两面,表面漂亮的企业未必活得好。
企业追求的是生存,不怕没钱赚,就怕链子断,一定要高度关注资金链,资金链藏在现金流和投融资的背后。于是企业在寒流已经到来的时候,要能够把握自己的投融资链条。所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企业过冬的秘诀是八个字:“修生养息,苟延残喘”。要认清形势,剩者为王。
其实所有的圣人都是剩下来的。孔子之所以称为圣人,是因为当时平均年龄34岁,他活了73岁。所以他剩下来了,变成圣人。企业里的圣人是什么?是剩下来的企业。一将功成万骨枯,任何一个行业的成功者都是在同业的尸体上崛起的。只要能够剩下来,你就活了。枪林弹雨的时候,提前趴下,等再睁眼的时候旁边全都是死尸,这就是经营周期。这个时候人们就要准备过冬的粮草,调整企业的经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