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2-1 21:29:33
|
查看全部
代工也可以做出品牌
融资难、人才难找、信息不畅……相比这些,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的企业拿不到订单才是最要命的问题。不少人提出,危机当下,中国服装企业必须转型,从代工企业转变为品牌企业,让“中国制造”成为“中国品牌”。对此,陈大鹏持不同观点:“企业不一定都要转型做品牌,我不完全同意。”
陈大鹏认为,一个纯代工企业转型做品牌并不容易,大部分中国企业还不具备转型的实力。打造品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时间,需要资金,需要经验。“最重要的是,开拓市场对企业家的眼光、视野有更高的要求。”
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赖世平在接受《新财经》记者采访时也指出,中国企业运作品牌的实力仍很欠缺。他说:中国是丝绸、羊绒生产大国,目前,意大利与中国合作的主要模式,仍是意大利从中国购买原材料,在意大利加工,再将成品卖到中国市场。尽管中国每年向意大利出口原材料,出口额高达几十亿欧元,但中国本土企业的品牌策略仍很匮乏。本土品牌的原创性不够,设计师的时尚感觉和设计水平与欧洲、美国设计师比起来,还有一定差距。“意大利没有一家必胜客,因为意大利是匹萨的故乡,‘克隆’的产品没人买。服装也是如此。”
陈大鹏提出,对出口型企业而言,眼下最实际的做法是两条腿走路,能够做国际业务继续做,积累更厚的资本,同时开始开拓国内市场。到底是给品牌企业做配套加工,还是一定要做品牌,企业需要作冷静的判断。“一个加工企业也可以做成品牌,意大利很多服装品牌很牛,其实它就是一个加工品牌,爷爷做、父亲做、儿子继续做,在代工企业中独树一帜。‘意大利制造’里面包含了很多内容,‘中国制造’也可以这样。”
“我反对一谈服装企业的生存之道,就说要做自己的品牌,要搞自主创新。”在陈大鹏看来,任何产业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切断历史。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产业关乎上亿人的生计。“都说淘汰落后产能,谁来解决就业问题和民生问题?中国服装行业的产能这么大,必须加入世界分工才能消化。”
陈大鹏强调,如今海外市场受阻,应该尽快发展国内的代工市场。在广东东莞的大朗镇,有几千家毛衫企业,加工的毛衫50%出口海外,金融危机发生后出口受阻,不少企业受到影响。在这次的展会上,中国服装协会推荐了大朗镇的一批企业,和中国自主品牌签下了订单。很多中国本土服装企业也借鉴国外的模式,不再更多地投资加工环节,将重点放在研发和市场两个环节。比如美特斯·邦威,没有自己的加工厂,将加工业务外包给几十家加工厂。真维斯在中国市场有2000个专卖店,每年销售6000万件服装。十年前,90%的产品是自己的企业加工,现在70%的产品都是外包加工。
“中国的加工厂今非昔比了,加工服务已经是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原始设计制造商)的概念,不再是简单的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原始设备生产商)加工,它们可以为客户提供设计。加工企业有了研发能力和更精良的生产能力,在和品牌企业合作时,就有了更高的身价,可以活得很好。”陈大鹏说。 |
|